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4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指導的重任,拿湯匙隨意舀著殼酥肉嫩的炸小蝦小螃蟹吃,在腦中翻看新下的論文。
這篇論文從古代歌舞百戲一直寫到現代京劇和地方劇種。他並沒直接跳到現代戲,而是先看了看自己身處歷史時段的戲劇藝術特點:
明朝前期的確是北曲南戲涇渭分明,雜劇算是士大夫之戲,而南戲則被視為下品,只有文社書生肯寫戲,南戲中也沒幾個名家。而到正嘉年間,大量南方才子、士人開始創作戲曲,南戲北曲也漸漸交融,北方雜劇吸取了南戲的形式,也從四幕短劇拉長到多幕的聯續劇,戲、劇中都有南北曲混用的情況……
歷史的經驗證明,他的設想是完全正確而且必然會成功的!
只要這出戏做好了,他就是戲曲史上南北合流的第一人,不但能上專業論文,百度百科,說不定大學戲曲課選修課上講到鄭朝戲曲發展時,都得提他宋三元兩句!
十五塊錢花得真值,一點兒都不肉疼。
宋時越想越精神,幹勁滿滿,飯都不想吃了,只捧著一杯冰酒釀慢慢喝著,邊喝邊細品比酒漿還醉人的論文。
這篇論文也挑得正好,其中就有古代戲曲手眼身法步的具體講解,也有更高層次的理論總結。從明晚期開始,便有名家總結戲曲演員最重要的“神”與“技”,即訓練其神情與身段;而到清代這個戲曲興盛的頂峰,崑曲名家黃旙綽等人在《梨園原》便已提煉出的戲曲身段“八要”,正好適合給他們這個劇組講解。
——畢竟民國以後就寫白話文了,還摻了許多國外表演理論,不好翻成文言文,不如這個省事。
他投入地看著論文,竟不知對面兩位什麼時候停下了筷子,低聲喚他:“宋兄,宋狀元?莫非宋兄身體不適,不思飲食?我等早不知如此,竟還來打擾,實在不該。”
宋時其實沒病,只是忙起工作來,哪兒來有閒心吃東西呢?
五一長假本質可是來自後世的“五一勞動節”,勞動二字怎麼解釋?大好時光,不就應該努力加班嗎?看看他師兄——人家怎麼就能把勞動節發動成滿朝上下都要幹活的節日,怎麼還能利用工作之餘到民間走訪調查不稱職的武將?
他不過是趁吃飯時看看論文,還沒像魯迅先生那樣把喝咖啡的時間也拿來工作呢。
他含笑搖頭,解釋道:“方才與趙兄、鄧先生議論雜劇,說得在下心中靈感縷生,此時又想到些新戲中合用的科範。若此戲寫好了,我倒有心看著他們排一排。”
趙書生驚喜得險些站起來:“宋兄少年時便走遍大江南北,見多識廣,見過的好戲曲、好身段兒自然比咱們多。若能指點在下那家班一二,便是小弟與少笙的福氣了!”
宋時矜持地點點頭:“那是自然。咱們早些將曲詞趕出來,我也好對比故事,指點你家那班子裡的人。”
五一勞動節,大家最好就一起兢兢業業地加班麼。
他索性把兩人請進了自己的書房,在桌前排開兩把椅子,叫他們倆同桌而坐,對著他新修的大綱改寫詞句。他自己也拿了蠟紙和鐵筆,在小茶桌旁委委曲曲地坐了,一面看著腦中的論文,一面提筆記錄要點。
清代《梨園原》中的“身段八要”;《審音鑑古錄》裡的狀摹不同人物扮相、說白、唱腔、作科;現代戲曲講究的“手眼身法步”……
刻版刻多了,他現在的技術也有些進步,不看版都能刻得橫平豎直,不輸當年高三課堂上閉著眼抄筆記的神技。那兩位忙著推敲稿子,除了有劇情連線不好的地方請他幫著理順,也分不出心來看他,自然不會發現他的稿子始終是空白的,和他這個人一樣藏著來自後世的秘密。
這些刻出來的稿子還要經過文言化,才能出現在他們面前。
直熬到天邊雲色發紅,廚子又上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