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他們漢中宋三元弄出的東西,什麼時候少時興過了?
棉毛紡線編織出來的衣裳貼身保暖,比單穿棉中衣、外套棉袍更舒適暖和,纏在臉上也服貼、透氣。而且漢中做的毛、皮手套都是分指手套,比一般的並指手套靈活,打仗時抓得穩弓箭刀槍,拼殺時也能省些抓握槍竿的力氣。
兩軍交戰、刀兵交鋒時,刀槍若握得不穩,命就要沒了。
周王親衛雖是從京裡挑來的世襲軍官子弟,但這一路上也動過槍、剿過匪,說起陣上拼殺之事也不露怯。遼東這些真正久經歷練計程車兵雖然看得出他們稚嫩,但為了他們的身份和周王愛惜士兵之情,也肯捧著他們,同他們講些舊日冒大雪戰鬥的故事。
這些士兵們在下頭越聊越親近,周王與李總兵也相處得頗為融洽,但他們說的卻不是兵事,而是屯田。
遼東土地肥沃,兵禍較西北諸鎮又少,除了日常防虜之外,屯田耕種卻是大事。周王近日讀種田文讀得精神亢奮,對著李大人侃侃而談,談他新學來的氮磷鉀肥的妙用。
若是遼東也有這些肥就好了,按著宋先生教的法子施分櫱肥,就能種出一株多穗的嘉禾來。
李總兵雖然管著軍屯,年年還要應付巡府監察,對屯田一事算是十分重視了,卻還真不懂王爺在說什麼。
因為遼東這天氣種不成水稻,他還從沒想過種水稻的事。
周王怔了怔,滿心遺憾地說:“本王來遼東路上,見雪下田土油黑,與宋先生所制肥料一般顏色,正是人所說好田樣子。可惜竟不能種稻。”
李總兵覺得他這念頭簡直是異想天開,只是看在他是王爺的面上不肯嘲笑,溫和地笑了笑說:“遼東終究太冷,稻秧縱插下去也不好生長,除非是有神仙授了良種,能教稻子生在遼東吧。”
若真有那樣的神仙,他們遼東鎮軍士就敢把本地寺廟都扒了,供起他來。
周王嘖嘖地嘆著可惜,桓凌卻看了他一眼,目中閃動著明銳的光芒,輕輕抿唇,吞下了一句反駁:時官兒跟他說過,後世遼東一帶就是產糧基地,產的大米油潤香甜,是粳米中的上品。
這麼好的土地,早晚時官兒能種出合適它的好稻種,不會叫它總能只種麥豆梁秫的。
第183章
周王這一趟就是來料理徵發民夫之事的,因正說到屯田, 便向李總兵要了花名冊, 清查今年徵兵事宜。
好在遼東沒有多少人事變化, 經歲所歷戰事也不甚多,徵補兵員也是依制而來, 不似陝西鎮、延綏鎮等近年邊患頻發、人員代易頻繁之地,竟有強徵良家子入伍之事。
桓凌幫周王看過花名冊上人員變動,與往年徵兵人數比較;再比較屯田、子粒、草料、軍馬……順手還從地裡挖了一袋黑土回去給宋時做樣本。
雖才入冬不久, 土地卻早凍得硬硬的, 上面覆了層厚實的雪毯。他領人挖土時先下鏟子剷掉一層沒到小腿的積雪, 再動了身窄而厚實的條鋤,才將底下凍土挖出來。
挖這樣的凍土, 條鋤都嫌不夠尖銳有力, 看得他直想派人打一把十字鎬來。可到了春天雪化之後, 這土地卻又著實溼潤肥沃, 彷彿用手一攥都能攥出油來。周王還記得當初看天台山下旱田時,在宋時手中見著的那塊夾雜著點點黑色有機肥的棕黃田土, 看著這油黑的土塊, 驚豔得倒吸一口冷氣——
這土得有多少肥力在裡頭!
恐怕不必摻什麼農家肥就能耕種了吧?
能不能長十三穗的祥瑞?不能長水稻, 那麥子以不能分出十三穗?
不能, 麥子分不出那麼多穗來。
桓僉憲淡定地把周王從十三穗的魔障中拽了回來, 含笑答道:“麥穗一株多在兩三穗上,至多不過八、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