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8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第169章
五月初在大鄭朝是個小長假,宋時在福建講學時就都是撿著這勞動節講的。
雖說地方公務人員不能像京官一樣安安穩穩地歇假, 但其實如果沒有緊要案件、沒有領導突然蒞臨檢察之類的問題強迫進入加班狀態, 每天早晚點個卯就能回去歇著了。
楊巡撫雖然很想直奔宋大人的實驗田, 終究念端午佳節的份上,容漢中府的下屬們安安穩穩地吃了粽子、喝了雄黃酒、洗了百草浴, 轉天閒下來了才傳召他。
正經節日已經過完,也該引上司去看看他那“試驗田”是什麼樣的了。
他們人都住在王府裡,有什麼動作自然要向周王通報一聲。周王聽得他們要下田視察, 便也主動提出要與他們一道去看看民生疾苦。
親王出行, 兩位左右長使都要跟著, 桓凌這個做嚮導的自然要隨行。一行人收拾了車駕行李,備下便裝, 周王的車駕上甚至還帶了些踏青時用的吃食、玩器, 足足準備了四輛大車, 趕在轉天一早天色尚半昏昧時出了城, 到城北一片山地實驗田所在地視察。
那片地在天台山腳下,卻無溪渠經過, 缺乏地表水, 正是靠引井水灌田澆地的。
試驗田四至處釘著木牌, 上面寫清四至、田地面積、土質、雨水、澆地方式、栽種的作物、所用肥料、種田人姓名等事。
宋時遠遠便認出了牌子, 指著牌子對車裡的楊大人說:“大人請看, 那牌子所豎之處,就是天台山第一試驗田了。”
這座田位在天台山腳下,沒有地形雨加持, 雨水量只能算中等。但這裡有口井,方便農戶取水澆地,即便大旱天井水也不枯,土地產出一年能有一石以上,還不算瓜茄豆菜之類,也算得上良田了。
他一面介紹著這片試驗田的情況,當先下車,引著領導們向田裡走去。
他和桓凌年輕力壯,一片腿就落到地面,輕盈地踏著田間高低不平地小路前行。王府左右長使還沒下車就趕緊吩咐人拿滑桿來抬周王和楊大人,不過楊大人年紀雖長几十歲,身手卻還利落,踩著腳凳下了車,便自己拎起衣襬走向田間。
牌子上寫的雖然精細,可對於平日不事農桑的中樞大員而言,卻有些瑣碎難懂,還不如地上那片黃嫩嫩新冒頭的豆芽吸引人。
地裡的麥子已收割罄盡,麥穗也不知被婦孺撿過幾輪,連麥秸都被農戶抱回去當作柴禾,地面重新平整過,種上了一茬大豆。此時地裡的大豆才出芽,一顆顆黃色的雙瓣小苗從土中冒頭,在風中輕輕顫抖,孱細纖細得可憐。
土地被一道道深溝交錯割開,溝渠中都有水光流動,田埂內成塊的田土被深耕過,露出底下黃棕色、富於酸性的土壤。土地犁得深透,土壤鬆軟而溼潤,伸手攥上一把便能感到潤澤的涼意,指尖輕捻土塊,便會在指上攤成一片薄片。
宋時自己抓了把土捧到楊大人面前,又捻又搓,給他看這片土壤溼潤度。
楊大人雖然關心軍屯之事,但當真還沒關心到以兵部右侍郎之尊親手摸田土的地步,就著他的手看了一會兒,右手停在空中不知該摸不該摸。
另一邊看著的桓御史懂得他的掙扎,主動拈了一撮土在指尖,安慰他道:“大人請看,這田土裡施的底肥都是是經高溫腐熟而成的,裡面致病的蟲卵等物都已加藥石和高溫殺了,比一般農家肥乾淨得多。大人不信可以拈起來試試,那土裡頭的肥料摸著跟土石無異,味道也不大,其實不髒手的。”
楊大人閉了閉眼,上前也拈了一把,只當是普通的井臺、灶臺土,細細捻開,感受著土壤微溼的沙澀質感。
的確摸不出曾施過他曾見過的那種肥水,就和普通泥土相似。
他將土搓掉,悄悄取帕子擦手,面上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