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後頭上場門裡旋又上來幾個老漢、少女、書生、莊戶、商人……或背布袋,或提竹籃、或以兩面畫旗作推車狀,次第上場。上得臺來都先在臺側行禮、道賓白,自稱是本鄉本里之人,聽說朝廷要興兵伐虜,仁人志士踴躍投軍,他們上不得戰場,卻要為這些精忠報國的子弟捐錢糧。

介紹罷了,都站到戲臺當中,插科打諢,攀比著要給邊軍捐多少糧草:那老漢要捐一袋自家稻田產的禾花魚醃製的燻魚;商人捐的是給漢中工業園買煤炭、石料賺的銀子;少女捐的是親戚女友給軍人織的毛衣、納的鞋底;莊戶捐的卻是滿滿一車糧食。

這一段看似是兩折戲間轉換場景故事的楔子,實際上是按著小品的演法改的,詞句俚俗,形象滑稽,時不時丟擲包袱,引得臺下掌聲笑聲不斷。

然而才子詞人看戲的著眼點就和普通莊戶不同——

雖然好笑,但這捐糧食一段,怎麼越聽越覺著與岳飛投軍故事關係不緊密呢?就連人物衣著也和上一場裡精緻又新穎的岳家人全然不同,只像是這臺下坐著的普通百姓似的。

這一段插得生硬,再要從糧草轉回人物又得浪費詞句,倒不如全數刪了,直接轉入下一折,唱岳飛在軍中的故事。

隨駕來的官員多少都有些想法。唯兩位庶吉士平常在翰林院裡只是讀書,還不太曉得官場應酬,又是與宋時有同年之親,便不似別人那般多思多慮,單刀直入地批評道:“這段加在此處似無必要,年兄怎不叫人再改得妥帖些?若改不好,倒不如斷然舍了這場,直寫嶽武穆在軍中如何揚威。”

不……這段雖然插得生硬了些,但也必須得插進去,因這是廣告啊。

就是徵兵的軟廣告裡插了個賣有機肥料和化肥的硬廣告嘛。

宋·廣告投資商·知府臉稍有點熱,低下頭輕咳一聲,堅強地說:“這些本也不在正本當中,是我們府裡為‘農學下鄉’,搬演一段指點莊戶們如何得豐產的熟事罷了。”

對,文藝下鄉、科技下鄉、衛生下鄉不都是相結合的麼?所以他們把科技下鄉的內容之一插在文藝節目中,做個五分鐘小廣告,也是一舉兩得嘛。

這算什麼熟事?

眾人茫然看著他,宋時也不解釋,指向臺上正熱鬧說笑的演員們:“諸位再聽下去便知端的了。”

唉,宋三元既然都說了這話……

大家都是二甲、三甲的進士,在狀元面前畢竟低了一頭,便聽他的,再看看再議吧。

他們說了幾句話,便錯過了些臺上話的詼諧笑話,再看時只見那老漢、少女、書生都問那莊戶說話,問他不過租種著幾畝薄田,又要交稅賦,又要交租地銀,哪裡來的這些糧食可捐。

那莊戶搖頭晃腦,得意非常地說:“因我地裡用了漢中經濟園制的‘複合肥料’,又肯聽宋大人派下鄉的小先生們講農桑之要,如今一畝地可產三百斤稻穀,豈無餘糧酬軍?”

一畝地三百斤糧這個數字比前面的說笑更吸引臺下觀眾。連同初到漢中的十位學農官員也瞪大了眼睛看向宋時,震驚地問:“不必宋大人親自指點耕植,只要是用了‘化肥’,那些平常百姓也能得畝產三百斤麼?”

理論上說,能。

宋時微微點頭,臺上恰好響起那農戶慷慨激昂的呼聲:“原先畝產一百斤、二百斤的水田,用了漢中經濟園產的複合肥,都能畝產三百斤、四百斤!”

“不用自家漚肥,不怕肥水生蛆,只要將自家積的肥送到漢中工業園換取複合肥,按先生指點施用,就能提升產量,畝產三百斤不是痴人說夢!”

臺下觀者議論紛紛,有人便說起宋大人那幾塊實驗田的收成,例項證明他教的技法、用的肥料強過他們世代相傳的種稻手藝。

短短一段硬廣,卻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