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2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是他確定要留任漢中,寫來報喜兼道謝的信。隨信還了附了一車鮮桃、杏、西瓜之類的土儀,一箱不知是福建還是廣西捎來的玻璃罐裝的糖水荔枝、白桃、楊梅之類,還有幾小簍用彩印紙盒包得漂漂亮亮的炒米糖、窩絲糖、牛奶糖。
楊侍郎一個壯年男子孤身在軍中,哪裡要吃什麼糖?看著這些東西,便猜測是周王府裡給小皇孫備的,桓凌這個做舅舅的順手捎給宋時,宋時就做主給他送了些來還禮。
這樣的東西他雖然不吃,卻也不好散給別人,便叫人包好了捎往家中。
鮮果他嚐了一點,倒都味道不錯:西瓜是脆沙瓤的,清甜解暑;杏子甘酸可口,吃著滿口生津;鮮桃是洋縣產的佳品,尤其甜美多汁。
不過他也未肯多吃,嚐了幾個便叫人拿下去散到軍中。
榆林地方氣候乾旱,軍中更為艱苦,除了沙地上能種些西瓜,鮮果鮮菜都吃不上多少。他自己往漢中府去就能再嚐到,這些且拿去慰勞將士守邊之功吧。
楊巡撫吩咐人將瓜果端下去,替他人整理行裝,收拾好衙內文書。他要親去漢中一趟,看看宋時他們煉油塔的進度,哪怕大的做不出,至少要再弄幾個小的來。
榆林到漢中相距一千餘里,不過楊大人年紀雖大幾歲,也還稱得上“武姿英邁”,能騎馬長途賓士,十餘天后便到了漢中。
他來得突然,事先並無通報,直到一行人下了船才向周王府和漢中府衙遞了帖子。
周王此時卻因為聖上特旨賦予他更大權柄,不敢辜負聖恩,帶著桓凌再度出巡,只有宋時帶著滿府官員匆匆出城相迎。因為周王不在府,楊巡撫也不必在外頭沐浴更衣後再行拜見,但直接進了漢中府,考察宋知府近日政績……
先察煉油塔做成了沒有。
宋時是久經考驗,官場裡鍛煉出來的人,便是不做自己的事,也要把領導交代的任務辦好,當下便笑著說:“大人來得正是時候,桓大人臨行前就怕耽擱了這事,帶著多少學生日夜計算,總算弄出了圖紙。只是漢中地界上不產石油,縱然建起塔也運轉不起來,大人那裡已有了學生和工匠,便將圖帶回去試建吧。”
為了安全起見,這座大塔也就一丈許高,和他們燒煉石灰的灰窯差不多。燃燒室和塔身都做了鋼筋加固,內側耐火層也加厚許多,用摻了白雲石的耐火水泥砌築成,用厚鋼管打製冷卻水管、引流管……
宋知府雖然不愛計算這些料材,卻也為楊大人交辦的事盡心竭力,想法做出了金屬盒氣壓計,以便隨時監控爐內氣壓,保障安全。
他這些年講學時講過大氣壓強原理,楊巡撫不曾親耳聽過,卻看過他講氣壓、氣象的文章,深深為其中所寫的大氣周流之理打動。而今聽他說起氣壓計,不由得又勾起舊日好奇之心,眼中霎時冒出漣漣光采:
“本官從前見過人學宋知府做水銀氣壓計,這金盒氣壓計又是何等形制,莫非是改以金盒盛水銀而成?”
可金盒裝了水銀,那盒子就被融成金汞齊了,又怎麼量得了氣壓?
宋時微笑著答道:“這個倒不用水銀,只用一個空心的小銅盒,將裡頭的氣放淨,外頭氣壓壓扁了盒子,此時記下的氣壓就是天之氣的氣壓。其上可用鋼片連以指標,再拿著水銀氣壓計和它一起從山底量到山頂,量其變化之微刻下數字,依這些變數算出指標轉動到何處,該得氣壓比平地氣壓高低多少。”
他手頭就有做好的、正在試製的氣壓計。雖然技術有限,金屬盒裡達不到絕對真空,但有水銀氣壓計做對比,壓力差記得準,這氣壓計還是可以信賴的。
宋時請大人少坐,吃吃他們府衙新制的點心,自己從外頭拖進來一個黑突突的生鐵短炮筒似的傢伙。
細看其口上有蓋,前後有粗杆子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