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1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點燃後投向敵軍。那些瓶子有的落地便炸開,有的在空中便爆成一團火雨,稍沾上人、馬、炮車便燒成一團、越撲越旺,就地打滾也一時滾不滅。
虜寇皆是乘馬來的,那火撲打不息,人能忍著逃跑,馬卻不能,驚惶奔逃,摔殺了不少騎手。邊軍以逸待勞,此時再出陣排槍、引弓,便輕取了數百意圖逾邊的虜賊。
王驥將這場大勝報得清楚,躬身道:“楊巡撫等所獲虜寇中有韃靼王公子弟,下月初便入京獻俘。實情俱在詳文之中,望陛下察之。”
他手中文書遞給階下內侍,看天子滿面華光,正為這場大勝欣喜,便又替張閣老和楊巡撫說了句話:
這一場大勝實托賴此油,而這汽油又是極難提煉之物——宋知府當初帶著整個漢中學院的學生精煉石脂水,也不過得廖廖數十斤,皆在這一戰中用盡了。如今他正試製一次能煉數百斤油的大窯,若能試出成果,他們大鄭邊軍便可再得一樣殺賊利器。
昔日馬尚書獲罪離京之後,王尚書與楊巡撫都是兵尚備選,當年若不是楊巡撫自請撫邊,他這尚書也不會做得這麼容易順當。
王尚書既承楊侍郎的情,對他託付之事自然也要盡心盡力。不光力證宋時煉汽油的好處,還要替楊誇一誇他的人品:“楊巡撫年初時曾到漢中拜見周王殿下,與殿下共商安邊之法,得了宋知府煉的汽油。彼時因宋知府三年之考在即,當地百姓都怕他考滿後就要離開漢中,無不竭力挽留,甚至向楊巡撫請命,只求他能多留一任……”
本朝先祖文宗年間亦有這樣的例子——
有位知府三任九年任滿之後,本來絕不能再留原任的,可有百姓追到京裡求他再回去,文宗當時也看在百姓真心愛戴那知府的份上同意了。後世又有幾位官員九年任滿被百姓苦留,也不忍拂治下百姓之意,主動向巡按請命留任了。
宋時如今才考過一任,雖然考評拿到了上上,但既有那幾個前例在,宋時這回也不是非升不可。請聖上念邊關戰事之重,念百姓愛他這個知府的真心,許他再留原任幹上一兩任吧。
他也不確定楊榮想留宋時幾任,不過周王此時仍在西北鎮軍,王妃的兄長自然也要留在那裡。宋狀元麼……雖然不確定他當初是為了避禍出京還是主動追人去的陝西,不過如今肯定是“願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了。
王尚書轉眸看了身邊的張次輔一眼,收回目光,也和他一般擺起正氣凜然、憂國憂民的氣勢,在階前肅然而立。
兩位大臣同時為漢中百姓請命,本朝天子亦是愛惜百姓之人,便有些要答應的意思。
齊王與魏王枉自為宋時請命了半天,想把他調回京裡,奈何他全不領情,一心只肯跟著長兄,辜負了兩位殿下的苦心。
魏王不曾像齊王一樣受過宋時的無情拒絕,還想再掙扎一下,上前諫道:“兒臣以為,宋大人在任上勤政愛民,為國盡忠竭力,若他這般功績還不足升遷,只怕天下外官都不敢升遷了……”
何況京裡又不是解運不來石油,就叫他回京裡造油廠,煉好了油再送往邊關不也成麼?
這話只能在心裡想想,卻不能說出口,他咽回去心裡話,又安慰王尚書:“方才本王聽王大人之言,宋知府煉油之術,彷彿桓御史與他們漢中學院的學生盡都知之?如此說來,他便是回來了,也自有桓大人代他完此重任。至於漢中之政亦不必過於憂心,有我皇兄坐鎮漢中,桓大人監察於彼,吏部再遣去的官員也定然蕭規曹隨,不會輕改他的制度。”
張閣老和王尚書卻被這位賢王勸得心下一陣陣無奈——他們哪裡不知道宋時不必留在漢中,是宋時捨不得離開啊!
王尚書該說的已說了,不該說的是真不會說,只得退回班裡。張閣老自己取中的門生,自是跑不了,也只好替他說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