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62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宛如他們在京裡見著的煙柱,只是顏色略淺。只一見著,就讓他想起冬日初到京城,見著屋裡燒的煤球爐子。又想起這園子路面、小樓邊角露出的灰色,正是京里人修房補路用的水泥。細看那幾個老人身上穿的也不是牧民的皮袍子,而是鄭人常穿的布衣和線織衣裳——
他們兄弟身上也穿了這樣線織的內衣。
他摸了摸領口,低頭苦笑:原來不光此地部民,連他們自己也不知不覺地成了鄭人模樣了。
他微微嘆息,又請引路的鎮撫帶他們到馬場、牛羊舍看了一圈。
那牛羊舍倒是大,半空裝著一溜兒透明玻璃的窗子,窗戶大開,整座畜舍都敞亮清爽。可養在其間的牛羊都圈在極小的圈子裡,馬舍也隔成一個個小間,僅能讓馬容身,和他們草原上天生地養的樣子全然不同,看得他們幾欲質問那些鄭朝官員,為何這樣對他們的牛羊!
可憐這些牛羊!
可憐這些牛羊……
怎麼這麼肥壯,毛色光鮮,不是他們帶來時瘦骨伶仃的模樣。細看那些小牛小羊也肥壯高大,足像多養了兩個月的,可堪殺來吃肉了。
怎地圈著不叫它們動彈,它們還能長得好?他們祖輩養牛羊,不要逐水草而居,叫它們早晚在外頭奔跑、吃鮮青草才好麼?
這倒不必領路的鎮撫等將士說話,在此飼養牛羊的牧民便叩頭回話:“這是獸醫教的法子,只將頭口養在屋子裡,早晚放大牲口出去活動,吃食的時候便是打來的青草、乾草和他們用大鐵器械打出來的怪香的不知什麼面。說是這樣養的牲口一年四季都有吃食,春不羸、夏不瘦,過冬也不掉膘……”
至於後頭收著牛糞不曬成餅子燒火,卻要用它養地龍,再挖地龍養雞的事卻是別的人在做。他只當故事聽了聽,他也聽不大懂,幾位少主若要知道,他這便去叫人來答話。
帖木兒緩緩伸出一隻手,朝後擺了擺。
“不必問了。”
不只人,連這些牲口進了鄭地,都似天生長在這裡的一樣習慣順服,又長得肥壯結實,還有什麼可問的呢?
這裡還不是鄭朝大邊之內的好地方,只是叫鄭人佔了城,行了鄭法,就成了又養人又旺牲口的好地方。他來之前父親還擔心他們會害了族人,如此看來,他們只會帶著族人過好日子。
他深吸一口氣,回身問鎮撫:“我在京裡聽說這些工坊都是一位宋三元想出來的,心裡一直想見見他。今日見了他的弟子在涼城建的園子,已覺是驚世之作,願有機會見見宋三元才好。”
這個麼……
這位宋三元原是漢中知府,如今雖榮升了陝西分守道參議,卻也只能在陝西境內移動,不能到他們涼城。
不過世子也不必就覺著失望。他雖不能來,但是這回朝廷派了他的,咳咳,派了僉都御史桓凌來涼城。這位桓御史也是擅理民政的人才,和宋三元一道建了經濟園,自然懂怎麼讓草原部族過上好日子。
人來此地,就和宋三元親到是一樣的。若是這位新侯世子私心崇敬宋三元的,就把這位桓御史當他本人一樣敬愛就行。
第262章
宋時做知府時,每次都只能在府城外十里二十里處目送桓凌的身影遠去, 這回終於可以遠送, 便一路送到了黃河岸邊的府谷縣。
再往東走, 便是黃河了。
宋時不能再送,便叫人在黃河邊鋪設茵毯, 為桓凌與使團眾人、同行將士置酒送行。
這裡就已是黃土高原,緯度既高、海拔也高,早早地遍地結霜, 朝來寒露滿地, 壓著枯黃稀疏的秋草, 高坡下便是澎湃奔騰的黃河,景緻壯麗而蕭索。
眾人也都有一番不去不回的壯志, 對著塞上高天闊裡、滔滔黃河吟詩作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