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朝廷撥的善款不夠,就是貸款也得讓他們學會點安身立命的東西,不然這些殘病之人又做不了重活,難道真就只吃這一個月三鬥米、三十斤柴的東西?

如今這年頭就是僧人都會做鉛粉、尼姑也做得一手好針黹,還不都是為了多賺些銀子,自己過得好些。這些人雖然收容到養濟院中,可一個月指著朝廷那點柴米布匹也吃用不上什麼,還是要學點本事傍身,將來才有自立的指望。

何況朝廷那點救濟還不知多少人盤剝,養濟院若真養不起他們,鬧出人命,他們做領導的都得背責任。

宋時掃了養濟院管事一眼,對朱縣令說:“也不必尋人教什麼秘法,只須教他們些平常手藝,能賺幾個錢安養自身就行。若有身體稍好,又勤快肯幹的,將來說不得還能攢起銀子成家立業,不必一輩子留在養濟院中。”

他在廣西、福建都有推行此事的經驗,除重病臥床的,其他人都能學會自養自身的技術。

譬如紡線、織布、縫衣、針織……他正介紹著自己在南方的經驗,朱縣令卻忍不住笑道:“這些不都是女子做的事?哪有男子紡線織布的,大人雖是好意,只怕他們做不來。”

宋時笑道:“這世上哪有什麼做得來做不來的,無非是沒逼到那地步。”像他剛穿越時,大腦還沒發育完全,為了不浪費下載好的幾篇論文,還不是拼了老命背下來了?

後來雖然沒做成旅遊規劃,推廣他們福建講學論壇時也用上了一點相關理念,將一個地方論壇宣傳得天下皆知。

所以說藝不壓身,多學沒壞處。

還有育嬰堂,那裡收養的健康女孩兒多,大一點的也能開始學做女紅了。府裡再撥些銀子給他們添幾架紡紗、織布機,一人發給幾斤棉花,叫她們自織自賣……

……紡紗機!

大鄭朝的布料可是和銀子一樣的硬通貨,要改善本地人生計,還有什麼比珍妮紡紗機、水力織布機、騾機這種上過歷史課本、英國工業革命時期一下子拔高了整個社會生產力的神器更快的?

漢中府雖說不種棉花,但稍北方的鳳翔便是產棉大府,他們買了棉花運來,再紡成紗、織成布賣往外地,中間就可以賺上不少。

甚至也可以考慮在本地推廣棉花栽植。

雖說漢中府人不慣種棉,但因這時代還不像他們後世一樣有農藥、化肥保證,所以麥田一年只種一季麥,之後再種的便是豆類、油菜等,其實也可以改種棉花。

如今他已經找出了含美鈣的白雲石、磷塊石、軟錳礦,還可用草木灰製造鉀肥,那麼唯一不能大量補充的也就只有氮肥了。然而棉田間又能套作大豆、豌豆,豆根上的根瘤正好可以固氮,如此看來,小麥、棉花輪作也不至於耗費太多土壤中的營養。

——哪怕為了保護地力,只兩三年輪一次,也頗能提高農戶收入了。

不過不能急,慢慢來。

現在工廠沒建、化肥沒配起來,急匆匆地便要農戶種棉,若種不好,反耽擱了他們這一年種油菜、豆類的收入。他做知府的有家有業不怕損失,那些小戶百姓卻指著地裡收成活命的,若政府一個引導不好,就是千萬人家的破產……

他用力按了按眉心,深吸口氣,壓下有些急切的心思,抬眼看向下方立著的管事:“銀子等我回頭撥下,你們把人組織起來,按年紀、殘病等級、自身興趣分開,聰明靈巧的便教裁衣縫紉、紡紗織布;手粗腳粗的就學織履、編筐……這些又不是什麼能留著傳家的技藝,我不信你們找不到師父。”

此事便由南鄭縣派人盯著做。

看南鄭縣之前處理流民的效率,可知這位縣令是個勤謹用心的人,而且這收養孤老殘病的事又是他報上來的,由他處置自是最合適。

宋時安排定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