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事,斟酌著說:“因家父親年轉遷武平,學生不放心老父獨自上任,便跟到了武平縣裡。如此,便趕不及赴北直隸應院試,索性捐了個監生,後年好直接下場應秋闈。至於婚事……今年周王選妃,不巧學生又沒能及時進京迎取,以至桓家女也被列在了待選之列,這樁婚事只得作罷了。”

方提學看了他一眼,似欲說些什麼,但看他微微垂眸,不願多提的樣子,再想想桓家聲勢,也明白他顧忌什麼,只輕輕“嗯”了一聲,轉而說起了讀書的事:“你少年時就能解經義、作文章,當時不曾有機會考你,今日見面,卻要考你一考了。”

宋時感激他的體貼,當即應道:“任憑老先生出題。”

方提學到桌邊拿起一本四書,隨手翻頁,手指先點中其中一句,自己看了一眼,往後翻一頁,再如此一點,正好湊成個截搭題:乃是一句“皆雅言也—葉公”。

宋時一聽便知,這是《論語·述而》中的句子。

“皆雅言也”出自第十五章 ,“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按朱子注,雅,是指經常的意思,也就是指孔子素日說話時常用到《詩經》《尚書》中的句子,常執守《周禮》中的禮儀。程子註釋說,孔子素常之言止於此,性與天道不易學道,應默記其言。

而“葉公”就出自下一章開頭的“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這位葉公本是楚國大夫,名諸梁、字子高,封於葉縣,僭稱公。他向子路問孔子之事,子路未回答,後孔子聽說,便告訴子路不該不應對,該說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這兩句實在毫無關聯,但截搭題就是這樣,毫無關聯也要用“釣、挽、渡”之法,給這兩句之間架出橋樑,改出一個有意義的破題。

雅言即常言,破題上半句即扣著“常”字,將原句中的字眼兒替換一下,就是聖人素常所說的言語……聖人之間有教化之功,就用“聖訓”,“聖訓之有常”。而下半題的“葉公”也要換一個字眼,就用他本身的身份,“楚大夫”。葉公是想知道孔子之事,在破題中不能引用題面以外的原句內容,上半題的“雅言”正好可以完美的填補上這個答案。

聖人雅言即《詩》《書》《禮》,程子注中言道“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應當對於“默而識”聖人之言,趙氏注中言當“類記之”,所以葉公對上半題的“雅言”應當是記憶,而不能用“得之”。

他正梳理思緒,就聽方提學說:“我也沒工夫看你當面做幾篇文章出來,你只做出破題、承題來即可。”

說話間,宋時已經將上下題面捋通,恭恭敬敬地向他借了紙筆,在紙上寫下:“明聖訓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記矣。”

破題既出,承題就好辦了。左不過正破反承,承題中又可以引述題面原句內容,他就把破題中聖人常言《詩》《書》《禮》,楚大夫可以記之的意思翻過來,改寫“《詩》《書》《禮》這些雅言之外的聖人不言,楚大夫能記什麼呢”?

文雅一點,按程子注改一改,“夫雅言而曰皆,則詩書禮之外,聖人固不言也。彼葉公者,又何以書哉?”

這破題不算多麼精妙,卻勝在破得快而穩,思路十分老到。當年不像個幼童,如今這文章也不像個未及冠的少年,至少也是個寫了數十年文章的老儒了。

方提學沒想到他做截搭題都能這麼快,仿若不必思索、信手拈來一般,胸中陡然生出一片愛才之心、考校之興,順手又考了一句“不亦悅乎—有朋”。

上過中學的朋友都知道這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原題深印在腦海裡,都不必像剛才那句一樣先憶原文,略一回憶朱子註釋,便提筆寫下破題——“說以學而深,即可決其朋之有也”。

朱子注有“學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