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前五百多年進入社會主義。
宋縣令回去後則是找鄉紳富戶募捐了一場。
那幾位受方提學教導過的生員聽說宋舍人正冒著大水賑災,想起他曾經為了救他們參加本地院試的壯舉,頓時“意氣素霓生”,以當日帶頭打架的趙悅書為首,湊了十幾石糧食,帶著老實能幹的家人來幫他施粥。
眾人見面寒暄,提起舊事,桓凌才知道宋時已經中了秀才,還是在汀州府院試考到的前三。聽到這訊息,他簡直比自己考中了還驕傲,激動地問那些書生可還記得宋時院試的幾篇文章是如何做的。
他師弟事多,不合花心思背舊文章,這些書生又沒正事,倒可以問問。
林泉社一干書生原先都把目光落在宋時身上,他一開口,眾人才發現,他也是個不俗之輩。他從京裡千里迢迢急趕到福建,到武平後沒來得及洗洗風塵,就又投進了救災事裡,其實已經有了幾分憔悴之色。可他再是憔悴,依然儀容都雅、風神俊秀,掩不住眉目間清華之氣,一看即知不是尋常人物。
眾人歆羨不已,忙問宋時他是什麼人。
宋時知道這些書生衝動起來不管不顧,怕他們知道了桓凌撂著公職不去上任特地來看他,哪天順口說出去,會害桓小師兄被御史彈劾,便含糊應道:“這是我一位兄長,從京裡過來探望我們父子。諸位喚他的表字伯風便是了。”
又給桓凌介紹那幾位不打不相識的才子。
引薦到最後,他才發現,不光書生們來了,就連被桓文強買到縣衙,差點導致宋時跟他們結怨的李行頭也來了。不過這回他沒再扮女裝,而是換了男裝,矮小的身材便不大顯眼,整個人都藏在了書生們身後身後。
趙悅書主動把他拉出來,說道:“鄉間沒什麼可吃的東西,莊戶手腳又粗,我便把少笙帶來,叫他給咱們備些精緻膳食。”
宋時一看見這位李前行頭便想到緋聞,想到南風,想到自己要被當著桓小師兄的面出櫃,頓時寒毛直豎,下意識看了桓凌一眼。
幸虧桓師兄是個正人君子,不懂箇中隱情,只以為李少笙是廚子,還替他答謝:“這幾日三弟忙著水患,無心飲食,確實該吃些補養的東西,多謝各位君子費心。”
趙悅書滿面春風地說:“伯風兄何必客氣,若不是宋兄成全,我與少笙也……”
宋時乾咳了兩聲,強笑道:“堂上諸賢濟濟,都是朝廷未來的棟樑。難得賢兄們到此,豈可不為百姓們籌劃生計,而只談些私事?我這幾日算著大水沖走的糧食與淹沒的田地,眼見的明年秋糧難完,只得上書朝廷,請求減免稅糧。還望諸賢領本地鄉紳里老一同上書。”
他開口把這場見面拔到了為國為民的高度,趙悅書也不好意思再炫耀自己美人在懷的小日子,慚愧道:“宋兄說得是。這樣大的雨,連城裡的屋子都淹了不少,我們也見著了災民之苦,定要用心做幾篇文章向朝廷請賑。”
李少笙朝著宋桓二人行了個揖禮,笑說:“幾位公子且談正事,小的便去廚下安排了。”
趕緊走吧。
宋時搶在前頭說了句“李小哥且去”,又抓住趙悅書的腕子說:“趙兄文采出眾,來時也親見了水災後哀鴻遍地的慘狀,必定能援筆立就,第一個寫出請朝廷賑濟書。”
趙悅書被他高高捧了上去,徹底顧不上炫耀他跟李少笙的好日子,冥思苦想起了文章。
宋時叫人送上筆墨,這群書生便圍著桌子、對著窗外,甚至踱出院子,看著外頭被水衝得一片荒蕪的土地和麵容愁苦的災民們構思作文。唯有桓凌不用跟著他們寫文章,而是跟宋時走到田莊門外,對著滿地泥濘研究重新劃分地界的問題。
大水一衝,原先的田壟都衝沒了,界碑也多不在原地。不光兩溪氾濫處,更多被大雨衝平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