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七百八十二章 超額完成,奉系江山,青史盡成灰,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時間進入了1928年,一五計劃也進入了最後一年,各個主要行業,相繼都進入了收獲期,各方資料匯總起來,發展資料讓所有人都大吃一驚,原本制定目標的時候,大家都覺得有些冒進,結果實際上資料比起預想的還要好,幾乎提前一年,完成了任務,政府上下格外的振奮。

王永江親自拿著一摞統計結果,找到了張廷蘭,一見面就笑著說道:“拙言,我們當初還是有些低估了國家的潛力,雖然還有10個月左右,一五計劃才徹底完成,不過從目前來看,各項指標,基本上達到了我們當初設定的目標。而且還有一個喜訊要告訴你,根據計算,27年我們的工業產值首次超過了農業,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們已經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了!”

工業產值超過農業,成為國家經濟的主導力量,其實就可以算是實現工業化的標誌了,後世中國,其實在一五計劃完成之後,基本上就算是一個工業化國家了,雖然非常初級,但是也不能否認這個成就。

當然有人會認為當時中國工業人口太少,城市化太低,廣大農村的經營方式還相當落後,其實這些都沒錯,但是這其實是一種苛責,因為英美日俄等國在二戰之前,實現工業化的時候,他們的農業人口也遠遠超過工業的。

算起來用一個五年計劃多一點的時間,從一窮二白,成為初級工業國,這一個跨越,堪稱壯舉!不過要讓所有人都捲入工業化的生產之中,建成工業強國。需要走得路還相當的遙遠,畢竟中國太大,人口也太多了。

在這個時空當中,從最早在東三省積累的家底,一直到24年實行一五計劃,也走過了十年辛苦路。而一五計劃實現的這幾年,是工業加速發展的時期,工農業產值平均每年增長11.1%,農業為4.5%,工業為 18%。

其中輕工業12.9%,重工業則是驚人的25.4%。這也和政府的主導有著密切的關係。在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由1923年的30%上升到1917年的51.7%,預計在28年,這個比重會達到55%.工農業結構的變化,標誌著中國已經踏出了工業化最堅實的一步。基礎被牢牢的建立起來。

過去的四年之中,平均每年中央投資達到了3.5億元。28年則是上漲到了5億元。另外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也大力的投入,總值超過了50億元。

另外由於實行了土改之後,每年都動用超過三千萬以上的農民,參加到了義務勞動之中,在農村修建了水庫三萬多個,灌溉水渠五萬多公里。整修農村道路超過二十萬公里。如此龐大的基礎建設,政府盡是付出了一些基本的材料費用,至於花費最大的人力成本,卻都節省下來。這也堪稱土改最大的成就。

政府有限的財力集中到了工業領域。先後投資建成了包括飛機、汽車、發電裝置、重型機器、新式機床、精密儀表、電解鋁、無縫鋼管、合金鋼、無線電等行業。原有的鋼鐵,煤炭,冶金,採掘,電力,造船也都得到了長足進步。

這些行業並不是東三省原有工業的簡單擴大,就拿飛機來和汽車來說,原本主要是靠著軍事訂單,才能夠維持下來,這五年之中,除了軍隊的訂單之外,也走向了市場,走向了民用領域。

工廠盈利能力越來越強,國貨已經基本控制了市場,形成了良性迴圈,產業規模越發的壯大,產品價效比越來越好,而且一旦到了戰時,動員之後,工業潛力會成倍增加。

主要的工業產品中,中國也取得了喜人的進步,其中鋼產量在1927年達到了493萬噸,而在28年,則有望得到550萬噸。

鋼鐵就是一個國家的底氣,這個產量,已經達到了日本的兩倍還多,也已經超過了蘇聯,有了這些鋼鐵打底,即便是再和這兩個國家碰上,中國也有充分的信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

柴宗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