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盛世隱憂,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仁宗朝後期到了至和、嘉佑年間,在接連平定叛亂之後,北宋呈現出了最典型的大宋社會風貌:土地兼併此起彼伏,存在大量社會矛盾,但國家整體太平,百姓都有所依靠。
仁宗本人是個道德標兵,一切言行以聖人標準要求自己,吃喝用度儘量保持儉樸,不添新衣,不置新被褥。史書記載仁宗處理奏疏到了深夜餓得飢腸轆轆想吃烤羊肉,身邊宦官准備通知御膳房,但仁宗急忙攔下,告誡左右不要因為自己這一點口腹之慾就輕易浪費殺生。每年對於刑部上報的處決案卷都要親自過目,其中案情存疑的統統打回,避免冤假錯案,寧可重審不能錯殺。
除了自己克勤克儉勤政愛民,仁宗對朝政的把控也是同樣的基調,在仁宗朝,雖然宰執班子更迭不休,但朝堂上的風氣一向是敢於直言而又寬容仁厚。范仲淹新政失敗後,改革派都被貶出了開封,可同為改革派的歐陽修半點兒事兒沒有,繼續擔任諫官針砭時弊。
雖然范仲淹、富弼、韓琦都被貶出了中央,但仁宗對國家面臨的問題仍然有著清醒的認識,積弱積貧的局面已經形成,不改革就只有等死,新政一定要推行。
出於皇帝本人的牽掛,富弼、韓琦、歐陽修後來都先後回到了中央,可仁宗沒想到的是,改革的主心骨,堅定地改革家范仲淹先生,他永遠都等不回來了。
事實上,在慶曆五年遭貶出京時,范仲淹已經五十六歲了,接近古稀之年,在地方上輾轉的幾年,范仲淹勤於政務之餘還格外關心地方教育,興辦了許多學堂,造福了地方百姓。但畢竟年紀大了身體每況愈下,家人想在西京洛陽購置田產以供范仲淹安享晚年,被范仲淹制止,把用來購置田產的錢在老家開設了一家範氏義莊,聘請專人經營用以救濟當地同宗族的貧窮百姓。
皇佑四年五月,范仲淹病逝于徐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代改革家、名相永遠的離開了他牽掛的神州大地。
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這是范仲淹為漢代隱士嚴光所題讚詞,回顧范仲淹的一生,又何嘗不是山高水長,令人敬佩呢?
範氏義莊後來幾經戰火遭到損毀,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在今天的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上範氏義莊原址開辦了景範中學,憂國憂民的范仲淹先生,彷彿從未離去。
也得虧是在這個臣子憂國憂民、皇帝寬容仁厚的年代,武將出身的狄青才能做到樞密使這樣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皇佑五年二月,平定儂智高叛亂凱旋而歸的狄青回到朝中繼續擔任樞密副使,五月,原樞密使高若訥被彈劾罷官,仁宗力排眾議,任命狄青為樞密使。
這下子可捅了馬蜂窩了,宋朝傳統一向是以文抑武,除了趙匡胤開國時期曹彬做過樞密使之後,歷任樞密使幾乎都是文臣出任,樞密院號稱西府,與號稱東府的中書對應,負責全部軍國大事,樞密使更多的是要從國家層面進行戰略規劃和決策,從這個角度來看,樞密使與同平章事並沒有本質上的區別,趙普、王欽若、寇準、丁謂、杜衍都是樞密使和同平章事反覆調任。而武將最多做到樞密副使,你可以進入宰執,但是你不能做一把手,東府的宰相和西府的樞相必須是文臣。
勸諫的、彈劾的、胡攪蠻纏的奏疏一封接著一封送到仁宗跟前,甚至連狄青的老領導龐籍也向仁宗進諫,不能任命狄青為樞密使。
在眾多彈劾中,歐陽修的彈劾力度是最猛的,嘉佑元年,狄青已經任職樞密使四年,歐陽修又一次上奏,言辭激烈,攻擊性極強。
歐陽修跟狄青的恩恩怨怨,都要追溯到范仲淹在朝執政那些年。
慶曆三年十月,時任北宋陝西經略招討使鄭戩上梳,想要在秦州西側靠近水洛河部位修建城寨,一方面控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