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男與拖拉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天書鬧劇,大宋何所有,猛男與拖拉機,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又過了沒多久,太僕寺一名叫錢惟演的官員向真宗進獻了歌頌天書的文章《祥符頌》,又被真宗一頓誇獎,並且不久就破格提拔了他。
接下來,彷彿開啟了潘多拉的魔盒,全國上下開始了魔怔一般的歌頌天書或者歌頌真宗本人被授予天書的事蹟,凡是文章寫得好的,入了真宗法眼的,統統予以提拔。
頌歌唱了兩個月,到了三月份,兗州地方官上報,有一千多名百姓從兗州不遠千里趕到了開封求見皇上。
北宋的兗州跟現在的兗州位置差不多,不過北宋時候山東沒那麼多地名,兗州管轄範圍很大,其中泰山也在兗州的管轄範圍之內。
老百姓知道自己去開封要幹啥,兗州地方官知道他們去開封要幹啥,真宗也知道他們來開封要幹啥。
真宗在皇宮接待了百姓們,百姓們一致要求,皇上要封禪泰山。
謎底揭開了。
真宗很官方的回絕了百姓們,他告訴百姓,封禪泰山是大事,不能輕易舉行,自己德行不夠,沒有資格舉辦封禪儀式。然後,真宗下令賞賜百姓們錢財,政府派人護送百姓回家。
老百姓們剛走,地方官上報,兗州當地六百多名書生前往開封請求皇上封禪泰山。
接著,群臣上表請求皇上封禪泰山,僅僅三月裡,群臣就上表五次。
整個國家癲狂了。
奇怪的是,在這種癲狂的氛圍中,曾經力挽狂瀾拯救國家的寇準去哪裡了呢?
寇準再一次被貶官了。
在澶淵之戰期間,北宋朝廷有寇準和畢士安兩位同平章事,畢士安為人大度寬厚,處處以大局為重,戰爭期間支援寇準的主張,共同說服真宗親征保住了國家。澶淵之盟結束後,由於畢士安年紀太大身體不好,很多事情不再決策,朝廷大事一般就全部交由寇準一人來處理,在某種程度上出現了“獨相”的局面。
寇準不知道的是,寬厚的畢士安卻是自己堅實的鎧甲。
由於沒了畢士安的商議和提點,寇準獨斷專行的行事風格愈演愈烈。北宋朝廷有個慣例,如果沒有特殊的功績,官員的考核提拔需要論資排輩,排到了自然就提拔。這在封建社會是一種很常見且很公平的績效考核方式,畢竟大家的工作無法量化,論資排輩對每個人都是公平的,而對國家有特殊貢獻的比如澶淵之盟去談判的曹利用,後來被多次提拔也是大家認可的。
但是到了寇準這裡就不行了,畢士安抱病之後,只要是吏部報過來的官員考核名單,寇準看過之後都要修改一番,不少人因此失去了升遷的機會,寇準曾經與馮拯結仇就是因為擅自取消了馮拯升遷的機會。而不少增補進來升遷的官員,其實寇準並不能完全瞭解,不瞭解不重要,重要的是好與不好的標準掌握在寇準手裡。
而對於澶淵之戰中的兩個逃跑派下屬,陳堯叟和王欽若,寇準也沒手下留情。
陳堯叟和王欽若兩人都被派到了前線,戰爭結束後,陳堯叟就地留任,王欽若回到朝中,寇準看王欽若回來了是裡外看不順眼,隔三差五的找王欽若麻煩,王欽若一氣之下辭去參知政事官位,去編書去了。
王欽若這個人淳化三年考取進士,鹹平四年就出任參知政事,九年的時間從官場新人做到了副宰相的高位,除了聰明才智外,還在於他擅長揣摩人心,尤其是皇帝的心。
真宗剛即位時,王欽若在三司任職,與同僚聊天時候一位官員就說了,國家的賦稅計算方式非常不科學,很多賦稅都是從五代就開始算了,可當時的百姓流離失所哪裡可能交得起賦稅,他打算向真宗彙報,請求減免這些不合理的賦稅。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王欽若第二天搶先向真宗彙報了此事,並建議免除這些賦稅。真宗聽了大吃一驚,問王欽若,難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