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樣有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一十八章 臺灣級帆船定型記,我們的1654,小樣有型,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桐油浸麻絲艌船縫,這樣就比過去只用桐油和石灰填補船縫要嚴密,而且更能防海蛀蟲,內部則用賽璐珞艌船縫,這樣的防水效果遠比古人的方法好;在大明式帆的收放地方,重新設計運用了定滑輪組技術。

其實原本想用小型蒸汽動力來代替的,後來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一計算,發現確實省下了四名升降帆的水手,但是這不同於機帆船,人家原本就有蒸汽機裝置,他們要是現在安裝上,由此多出的裝置及燃料的體積和重量,卻大於六人位了……

最後他們確定了,沒有七百五十噸以上的載重噸位,上蒸汽機裝置價效比上不合算;然後將長把舵改成輪舵機械傳動控制,同時把輪舵和船長室結合在一起來安置,加裝中大幅賽璐珞窗,免於風雨嚴寒……

臺灣級西式縱帆船的吃水線全長25米,寬5.6米,深2.6米,載重200噸。船上的船員定員為十七名。

其實兩個人就是直接把1851年版的“巴爾的摩縱帆船“拿出來了,沒有一點點改動。因為這種船型經歷了無數的考驗,存在時間長達百年。

它有長長的凸出的首、尾柱,這增加了甲板的有效長度,龍骨有向尾部下傾的趨勢以獲得較大的尾吃水,既提高了船之縱穩性和航速,而且使其水下船體的橫向水動力中心大大後移,從而能更好地與風帆壓力中心相平衡,利於

搶風航行和減小橫漂。

其橫剖面在船中均為v型,這與以往商船採用u形橫剖面大不相同,該船亦比一般商用帆船細長,長寬比約5:1,該船使用平甲板,船上沒有上層建築,其行船時外觀又低又長,艏艉線型優美,這些都有利於減小阻力,便於操帆搶風,提高船速。

該船沒有後支索,兩人把桅杆後傾設定,以用來平衡風帆推力。

然後,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嘗試著在那頂桅上做一點改進,加上了懸掛斜桁三角帆。

經過反覆推演,兩人發現,這樣做的效果不錯,進一步改善了駛帆效能。

最後,安江造船廠終於定型了這兩船型。

吳傑廠長和樊修技術員把兩種船型確定在這個200左右噸位數是有原因的,兩人充分考慮了漢唐集團這一時期的伐採、運輸、處理能力。

當然造船的工藝能力是最先考慮的……這次全木帆船的製造都是以明人工匠為技術主力,說實話,兩人心裡總有些隱隱約約的擔心……頭兩艘船,噸位還是小一點合適。

造船需要大量巨木,而且能做船材的,“非數百年之木不中程”。

以堪作桅木的樹木為例,其生長週期平均為60年,在福建則需要80年。大明末年,鄭氏集團雄踞海上數十載,能夠大量造船,主要就是因為透過閩東沿海能獲得閩北山區的木材。

這個時期,近在咫尺的臺灣也同樣有更為合適的大木,但是東印度公司的一個分部,大員商館,熱蘭遮城裡僅僅幾百人的武裝力量,就可以把閩南當時所有的造船廠的眼光遮蔽了……大家都視臺灣雄厚的木材資源而不見……實在是讓漢唐集團的人鄙視,但是也只能接受這幫子明人了……他們就是我們的祖宗啊……

在那面世界的歷史上,在17世紀末期,為平定臺灣,所謂的大清政府也開始在福建大量地修造戰船。當時好像是由施琅一手來主抓造船工作。

這場由清、鄭之間的造船競賽,過量消耗了沿江沿海的造船巨木,從而使後來很久以後開海後的造船材料非常的緊缺。

一方面是木材資源本身的緊張,另一方面,新一輪造船活動的高漲則需要更多的木材供應,結果便是木價與船價的同時上漲。

清初,福建的大木一株值價不過數兩;乾隆時,福建的桅木已漲到一根需價四五百金。

又據資料記載,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我在大明的那些日子

小余愛吃魚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