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六章 徽宗趙佶,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趙佶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農曆五月五日,自幼養尊處優,逐漸養成了輕佻浪蕩的性格。據說在他降生之前,其父神宗曾到秘書省觀看收藏的南唐後主李煜的畫像,“見其人物儼雅,再三嘆訝”,隨後就生下了徽宗,“生時夢李主來謁,所以文采風流,過李主百倍”。這種李煜託生的傳說固然不足為信,但在趙佶身上,的確有李煜的影子。徽宗自幼愛好筆墨、丹青、騎馬、射箭、蹴鞠,對奇花異石、飛禽走獸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在書法繪畫方面,更是表現出非凡的天賦。元符三年正月,年僅25歲的宋哲宗病死,宰相章惇主張依禮、律,當立哲宗同母弟簡王趙似,否則當立長弟申王趙佖,但向太后(神宗皇后)以自己無子,神宗諸子皆庶子,排除患有目疾的趙佖後,主張立哲宗次弟端王趙佶,章惇指出趙佶“輕佻不可以君天下”,向太后以宋神宗語駁斥章惇:“先帝嘗言:端王有福壽,且仁孝,當立。”最終向太后在曾布、蔡卞、許將等執政的支援下,立趙佶為帝。
徽宗即位後,向太后“權同處分軍國事”。太后在神宗時即是守舊派,當政後隨即任命守舊派、韓琦長子韓忠彥為執政,不久又升任右相,左相章惇、執政蔡卞等相繼受攻擊,蔡卞首先被貶任知府;同時恢復被貶逐的守舊派官員的名位,守舊派官員接著相繼上臺。當年七月,向太后還政後不久,反對立徽宗為帝的左相章惇被罷相,韓忠彥升任左相,曾布升任右相。當時守舊派與變法派的鬥爭日趨激化,也有官員認為元佑、紹聖均有失誤,應該消除偏見,調和矛盾。於是改次年為建中靖國,以示“本中和而立政”,“昭示朕志,永綏斯民”。但是新舊黨爭不僅沒有停止而是愈演愈烈。建中靖國元年十一月,鄧洵武首創徽宗應紹述神宗之說,攻擊左相韓忠彥並推薦蔡京為相,得到執政溫益的支援,為徽宗所採納,首先於同月末決定改明年為崇寧元年,明確宣示放棄調和政策,改為崇法熙寧變法。蔡京是個政治投機者,王安石變法時擁護變法改革,元佑初又附和司馬光積極推翻新法,紹聖初又積極附和新法,徽宗即位後不久受守舊派攻擊而被奪職提舉宮觀閒居杭州,結交赴杭收集書畫的宦官童貫,蔡京以擅長書法逐漸受到可以稱之為畫家、書法家的宋徽宗的賞識,鄧洵武、溫益知道徽宗必將重用蔡京,在進呈紹述新法意見時都力薦蔡京,認為徽宗“必欲繼志述事,非用蔡京不可”。崇寧元年五月,左相韓忠彥首先被貶任知府,蔡京升任執政。隨後右相曾布也被貶任知州,蔡京升任右相,不久又升為左相,獨相達三年之久。其後雖曾二次罷相,但又復相或以太師控制朝政,位在首相(徽宗改左僕射為太宰作首相,右僕射改稱少宰為次相)之上。徽宗末年,致仕已多年的蔡京還以太師領三省事掌握朝政。徽宗時期始終是蔡京及其黨羽的天下,他們打著紹述神宗改革的旗號,作為排斥異己打擊反對者的幌子。蔡京等打著紹述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賄賂公行,賣官鬻爵,“三千索(“索”意與貫同),直秘閣;五百貫,擢通判”。巧立名目,增稅加賦,搜刮民財。又如徵收所謂經制錢,是“取量添酒錢及增一分稅錢,頭子、賣契等錢,斂之於細,而積之甚眾”。苛捐雜稅,積累了大量財富,“今泉幣所積贏五千萬”,“於是鑄九鼎,建明堂,修方澤,立道觀”,大興土木,不僅在宮城之北建築稍小於宮城的延福宮和規模更大的艮嶽,還乘機利用搜刮的民財大修各自的豪華宅第。為了阻止其他官員的議論,詔書也不依中書省草擬、門下省複核、上奏後頒行的正規途徑,而是請徽宗親書後即頒行,稱為“御筆手詔”,甚至請宦官楊球代書,號稱“書楊”,以達到他們任意胡作非為的目的。徽宗初年,宦官楊戩先設“稻田務”,開始在汝州立法,可以種稻的田土,收索民戶田契,輾轉追尋,直至無契可證,將超出原始田契的土地稱為公田,種植戶即作為佃戶,須交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