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零五章 朱熹,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建炎四年(1130年)農曆九月十五日,朱熹出生於尤溪縣城水南鄭義齋館舍,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時右眼角長有七顆黑痣,排列如北斗。紹興五年(1135年),五歲時,朱熹始入小學,能讀懂《孝經》,在書額題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歲時,朱熹與群兒遊玩,以指畫八卦於鄭氏館舍前沙洲上。向父親問日、問天。七年,朱松應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十三年,朱松病逝於建甌,臨終前把朱熹託付給崇安五夫好友劉子羽(朱熹義父),又寫信請五夫的劉子翬(屏山)、劉勉之(白水)、胡憲(籍溪)等三位學養深厚的朋友代為教育朱熹。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築室安置朱熹一家,名曰紫陽樓。十七年,朱熹18歲,在建州鄉試中考取貢生。十八年春,劉勉之將自己的女兒劉清四許配給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舉,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準勅賜同進士出身。二十一年,朱熹再次入都銓試中等,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縣主簿。二十三年夏,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學於延平李侗。秋七月,朱熹至同安。以其“敦禮義、厚風俗、劾吏奸、恤民隱”的治縣之法管理縣事,排解同安、晉江兩縣械鬥,整頓縣學、倡建“教思堂”,在文廟大成殿倡建“經史閣”,主張減免經總制錢。二十七年,朱熹任滿罷歸。二十八年,朱熹已意識到“妄佛求仙之世風,凋敝民氣,耗散國力,有礙國家中興”,打算重新踏上求師之路,決心拜李侗為師,因得承襲二程“洛學”的正統,奠定了朱熹以後學說的基礎。題寫的“鳶飛魚躍”四字匾額。
朱熹歸自同安,不求仕進,主要進行教育和著述活動。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詔求臣民意見。朱熹應詔上封事,力陳反和主戰、反佛崇儒的主張,詳陳講學明理、定計恢復、任賢修政的意見。隆興元年十月,朱熹應詔入對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論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之學,反對老、佛異端之學,二札論外攘夷狄之復仇大義,反對和議,三札論內修政事之道,反對寵信佞臣。但當時湯思退為相,主張和議。朱熹的抗金主張沒有被採納。十一月,朝廷任朱熹為國子監武學博士。朱熹辭職不就,請祠歸崇安。南宋乾道三年八月,朱熹在林擇之、範念德的陪同下前往潭州訪問湖湘學派代表張栻。《東歸亂稿》成。四年,崇安發生水災。朱熹力勸豪民發藏粟賑饑,還向官府請貸糧食六百斛散發於民,使民不致捱餓。五年,朱熹悟到“中和舊說”之非,用“敬”和“雙修”思想重讀程顥、程頤著作,從全新角度獨創“中和新說”。這是在學術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影響十分深遠的重大事件,標誌朱熹哲學思想的成熟。
乾道五年九月,朱熹母去世,朱熹建寒泉精舍為母守墓,開始了長達六年之久的寒泉著述時期。七年五月,為了根本上解決百姓災年生計問題,在五夫建立“社倉”。這種做法可以減輕貧民困難,緩和社會矛盾,也減輕朝廷的施政壓力,後為許多地方所仿效。十一月,朱熹回尤溪,與知縣、好友石子重講論學問於縣學。在石子重的陪同下,遊覽其父朱松任尤溪縣尉時燕居之所“韋齋”舊址,手書“韋齋舊治”四字刻石揭榜。九年,作《重修尤溪廟學記》,親書“明倫堂”制匾懸掛於尤溪縣學宮正堂。從此天下學宮匾皆模此刻制懸掛。
宋朝淳熙二年正月,呂祖謙從浙江東陽來訪朱熹,在寒泉精舍相聚一個半月,編次《近思錄》成,史稱“寒泉之會”。五月,送呂祖謙至信州鵝湖寺,陸九齡、陸九淵及劉清之皆來會,史稱“鵝湖之會”。鵝湖之會的直接動因是呂祖謙想利用這個機會調和朱、陸學說之間的矛盾。在學術上,朱熹認為心與理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理是本體,心是認識的主體。二陸主張心與理是一回事,堅持以心來統貫主體與客體。朱熹與陸氏兄弟論辯、講學達十日之久。鵝湖之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