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三十五章 道教發展,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老子把“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老莊的神秘主義和養生思想所形成的得道成仙思想為道教的核心信仰。注重修煉養生,老子、莊子提出的清靜無為、見素抱樸、坐忘守一等修道方法,被教徒所繼承發揚。

戰國中期的齊國興盛起了尊崇黃帝和老子的黃老道教,西漢前期的統治者推崇無為而治的黃老之學,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漢武帝后,黃老學說走向民間,與方仙道合流成黃老道,由政治信仰轉變為宗教團體。

在《莊子·大宗師》就說黃帝得道,昇天成仙了;《在宥》篇中有廣成子向黃帝傳授“至道”。將黃帝尊為祖師的是道家的另一派神仙方士與黃老術士以及神仙方技家。這樣,將原來老莊學派以恢復事物的自然本性為終極目的的學說,轉變成為黃老學說以利用事物的自然本性為我所用。這給神仙信仰及道教以後的內丹術理論的出現埋下了伏筆。在道家系統中,老子的思想發展到戰國時代,形成了兩個主要學派,即黃老之學和莊學。兩者都繼承了老子的道論,但又加以不同的發展。就黃老之學來說,它使老子的道論向著更積極的方向發展,引出了一系列社會政治準則;而莊學則把道演化成了一種人生境界。由帛書《黃帝四經》的發現,我們對老子思想發展的這兩種傾向看得更為清楚,同時,如前段所說,黃老之學本身的發展線索及顯學地位也更加明顯。不過這時讓莊子沒有想到的是,沒過多久,就有一些後學拿著他的“真人”主張,發展出了一個新的流派,那個流派叫做神仙家。

從戰國中後期到漢武帝時,神仙家與帝王相與鼓動,掀起中國史上有名的入海求不死藥的事件。齊威、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漢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尋求神仙及不死之藥,其規模越來越大,但都毫無結果。故方仙道的興盛期為戰國後期到漢武帝時,其代表人物有宋毋忌、正伯僑、徐福、盧生、李少君、李少翁、欒大、公孫卿等。

古時的“方術”指關於治道的方法。《莊子》:“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成玄英疏:“方,道也。自軒頊已下,迄於堯舜,治道藝術方法甚多。”古代把治方術的人稱作“方士”,他們是“神人”的化身。

神仙的最大特點在於:一是形如常人而能長生不死,二是逍遙自在,神通廣大。“方士”後來發展成道士,即道教人士,他們以神仙崇拜為獨有特點。神仙傳說可追溯到戰國時期,一出自荊楚文化,一出自燕齊文化。《莊子》書中關於神人、至人、真人、聖人的文字,是對神仙形象最初的生動描述。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穀,吸風飲露,乘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這種神人、聖人不食人間煙火,不怕水火侵害,騰雲駕霧,來去自由。《楚辭》中也有生動浪漫的神遊故事。《離騷》想象自己昇天,“前望舒使先驅兮,後飛廉使奔屬,鸞皇為餘先戒兮,雷師告餘以未具,吾令鳳凰飛騰兮,又繼之以日夜。”《九章》吟道:“駕青虯兮驂白螭,吾與重華遊兮瑤之圃。登崑崙兮食玉英,與天地兮比壽,與日月兮齊光。”既有這種神仙幻境,必有認真的追求者,而關鍵是如何突破生死大限,實現個體永生,於是有“不死”之方出現。古代關於方術的記載很多。《戰國策》記載有人獻不死之藥於荊王。

《韓非子》也提到“客有教燕王為不死之道者”。神仙傳說流行較廣,而神仙方術的熱衷者主要是諸侯王,兩者同時盛行的地方是北方燕齊一帶。燕齊地臨大海,海天的明滅變幻,海島的迷茫隱約,航海的艱險神奇,都引發出人們豐富的聯想遐思。齊國都城臨淄的稷下學宮,在戰國時期人才薈萃,百家爭鳴,黃老思想十分活躍“黃老之學在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震驚,師尊是我的未婚妻

灣溝洋芋

我有一個萬物空間,還能自動修練

三兩風吹

在末世忙著看傳說裝逼

殃隨禍心

炎神之錄

羽玲玲

文道風流

無名少年瘋子郎

七零空間物資:錦鯉長嫂養崽崽

賺錢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