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文帝,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然後在右腋下打結。北方胡人的習慣正好相反,稱之為“披髮左祍”。無論“右衽”,還是“左祍”,只是個習慣問題,無所謂優劣。當年趙武靈王選擇胡服騎射,脫掉裙子,換上褲子;孝文帝追慕中原文化,讓鮮卑人脫掉褲子,換上裙子。孝文帝讓鮮卑人一律改穿漢服,從頭到腳都按照漢人的標準去打扮。然而,習俗是有慣性的,很難迅速改變。但,孝文帝是個急性子,他在街上看到婦人仍然穿著胡服,憋了一肚子的鬼火,然後向洛陽城守追責。即便孝文帝不斷施壓,甚至不惜動用刑罰手段,但是生活習慣,並非短期內就能改過來的。只有不斷地進行民族融合,隨著時間的推移,才會潛移默化地發生改變。

北魏由鮮卑貴族執政,他們的官話是鮮卑語。太武帝拓跋燾剛進入中原,所有的行政命令,都要使用鮮卑語,在朝為官的漢人也必須學習鮮卑語。隨著鮮卑族在中原長期統治,在民族交融之中,許多鮮卑人都是“音雜夷夏”,鮮卑語和漢語夾雜著一起說。就像許多初學英語的小孩一樣,漢語說得好好的,冷不丁地冒出一個英語,南腔北調,聽著怪滑稽的。

為了加速民族融合,讓鮮卑人儘快融入漢族文化圈,孝文帝下令“斷諸北語,一從正音”,所謂“北語”,就是鮮卑話,而“正音”則是漢語。太武帝執政時,要求所有人都講鮮卑語;孝文帝推行漢化,又倒過來,要求所有人講漢語。孝文帝強力推進,甚至出臺新規:但凡還想在朝廷混日子的,就必須學說洛陽普通話[34]。30歲以上的官員,年齡大了,可以慢慢學,儘量少講鮮卑語;30歲以下的官員,若還使用北語,降級或滾蛋,你自己選!

就在孝文帝頒詔之際,北魏名臣李衝給孝文帝進言:“皇帝所說的話,便是‘正音’,就是全國學習的標準,為什麼要棄舊從新呢?”孝文帝是鮮卑人,他自然講鮮卑語。李衝建議以孝文帝的語言為“正音”,作為全國學習的標準。很顯然,李衝的本意在於討好孝文帝,但卻與孝文帝全面漢化改革相背。所以,孝文帝后來說過這麼一句話:“李衝說這話,就應該判處死刑!”

改易姓名,也是融入漢族文化的重要手段。孝文帝以身作則,先把皇族宗室的姓氏——“拓跋氏”改為“元氏”,孝文帝從此就叫元宏。兔子不吃窩邊草,孝文帝專吃窩邊草,專門挑熟人下手,他首先給與皇室密切的“勳臣八族”改姓:丘慕陵氏(穆)、步陸孤氏(陸)、獨孤氏(劉)、尉遲氏(尉)、賀樓氏(樓)、紇奚氏(嵇)、勿忸於氏(於)、賀賴氏(賀)。其他鮮卑族人一看,連皇室和八大勳貴家族都改名換姓了,咱們也跟著改吧。史稱“其餘所改,不可勝數”。

與漢人通婚,是融入中原文化的重要步驟。黃河流域有很多世家大族,比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趙郡李氏、滎陽鄭氏等,這些家族有的甚至是從漢代傳承而來,詩書傳家,底蘊深厚,他們看不起北方蠻子。徐州刺史崔鑑將女兒嫁給了平原王陸叡,雖然女婿位高權重,學識不凡,但卻是胡人。為此,崔鑑還曾心生感嘆:“這門親事兒,最大的遺憾就是女婿陸叡是鮮卑,他的名字太繁複了!”

前面說過,陸叡本姓“步陸孤氏”,北魏八大勳貴家族之一。但,對於注重“夷夏之大防”的世家大族來講,女兒嫁給胡人,算是下嫁,而非高攀,甚至可以說有些丟人。從陸叡娶妻事件便可以看出,鮮卑胡姓、胡名如果不漢化,就很難打消橫亙在鮮卑貴族和漢人士族之間的隔閡,胡人很難融入到中原的主流文化圈。

孝文帝為了加快胡漢融合的程序,採取了鮮卑貴族與漢人士族聯姻。首先,孝文帝選擇了“犧牲自己”,在世家大族中挑選女子充實後宮,他做了漢人的女婿。然後,又對自己的六個弟弟下手,獨犧牲,不如眾犧牲嘛!分別和隴西李氏、代郡穆氏、滎陽鄭氏、范陽盧氏四大家族結成親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震驚,師尊是我的未婚妻

灣溝洋芋

我有一個萬物空間,還能自動修練

三兩風吹

在末世忙著看傳說裝逼

殃隨禍心

炎神之錄

羽玲玲

文道風流

無名少年瘋子郎

七零空間物資:錦鯉長嫂養崽崽

賺錢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