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文帝,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時,還將北魏皇室公主嫁給世家大族子弟,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姻親關係。“胡人漢化”,“漢人胡化”,逐漸形成“胡漢一家”的局面。

孝文帝下令:“所有遷居洛陽的人,死了在洛陽刨個坑,就地解決,不允許運回平城安葬,都安安心心當個洛陽人吧。”[39]凡是遷往洛陽的鮮卑人,生稱洛陽人,死葬北邙山。代北親友如相問,大家原是洛陽人。

為什麼要改變鮮卑人的籍貫和埋葬地點呢?目的當然是加速民族融合,讓鮮卑人迅速融入漢人中去。陳寅恪在他的著作中說的很清楚:“衣冠、籍貫和喪葬地點的改變,一是要絕代人故土之戀,二是不如此便不能將代北鮮部變成中原土族。看似外表或形式,實際能夠決定性質或內容。”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意義重大,我先按照教科書上的邏輯講幾條:一是促進了鮮卑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二是爭取到了漢族地主對北魏政權的支援;三是有力推動了政權向漢族統治模式轉化。四是有利於加強對中原地區的統治。以上四條是教科書給出的“標準答案”,但是我想歷史最大的魅力,在於認識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

回頭來看,細緻檢討孝文帝親自主持變法的這些舉措,除了遷都洛陽,算是戰略上的考慮以外,其他的各項改革全是瞎搞,沒啥必要[41]。正如清末康有為戊戌變法一樣,絕大多數改革內容都是不妥當的,這個筆者將在近代史要詳講。可能有些人就會說,你這才是瞎扯,歷代那麼多歷史學家都對孝文帝改革大唱讚歌,沒你一箇中學老師思考的深刻?你一棍子給打死了,幾乎否定了孝文帝的絕大多數改革成果。

這有一個文化邏輯在裡面,中原文明高出周邊少數民族,所以古人主張是“用夏變夷”。孟子就講:“我聽說過用中原文明來影響周邊少數民族,從未聽說過少數民族以落後文明來改變中原先進文明的!”孟子的“夷夏之辨”深刻影響了後世,被歷代王朝奉為圭臬。尤其是董仲舒確立了以漢族為中心的文化傳統,他並非是以種族來區分華夏和夷狄的,而是以儒學為標準來衡量文明與野蠻,並且蠻橫地得出了“天不變,道亦不變”的結論,這樣一錘定音,深遠地影響了此後國人觀念。

當少數民族政權開始豔羨中原先進文明,並試圖去變革舊制,選擇“漢化”的時候,也就是它逐步褪去野蠻,走向文明的階段。毫無疑問,採用中原官制,推行地方管理制度;鼓勵農耕,變更遊牧經濟為農耕經濟;崇奉儒家學說,引入儒家教育體系。甚至移風易俗,儘快地融入漢人生活圈子。從短期效益來看,效果確實不錯。提升了行政效率,加強了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控制力,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然而,這種自我“和平演變”的結果,便是導致少數民族政權發生異化,最終走向的覆亡[45]。回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之後的北魏怎麼樣?繼任者拓跋恪沒有孝文帝的魄力,繼續深化改革,北魏的漢化程序就此停滯。再往後,便是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這兩個政權都沒有持續多久。東魏被權臣高歡的兒子高洋滅掉,建立了北齊政權;西魏被權臣宇文泰的兒子宇文覺幹掉,建立北周政權。北魏政權正式滅亡(557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震驚,師尊是我的未婚妻

灣溝洋芋

我有一個萬物空間,還能自動修練

三兩風吹

在末世忙著看傳說裝逼

殃隨禍心

炎神之錄

羽玲玲

文道風流

無名少年瘋子郎

七零空間物資:錦鯉長嫂養崽崽

賺錢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