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四十四章 孝文帝,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農經濟負擔,擴充套件了稅基,增加了國家財政收入。
長期以來,史學界對北魏漢化改革的研究,基本上秉持全面肯定孝文帝改革,貶抑馮太后的前期改革。這是因為前者全面漢化,符合少數民族追慕中原文明的一貫精神,讓知識分子獲得極大的心理滿足感。而後者一介女流,卻在傳統社會中長期執政,在儒家觀念裡面屬於牝雞司晨,故而連她的改革也未得到應有的肯定。實際上,馮太后“這三個方面的改革意義十分重大,促進了拓跋鮮卑進一步漢化,拓跋鮮卑真正擺脫遊牧民族生活方式,向農耕定居轉變,就是由此開始並完成的。”郭建龍先生從更為宏觀的視野來審視馮太后改革:“從制度意義上看,馮太后的功勞遠遠超過唐太宗,是從北朝到南宋這一千年裡,影響中國歷史程序的第一人。”
太和十四年(490年),馮太后終於駕崩,孝文帝開始親政。孝文帝推行了比馮太后更“激進”改革舉措,實行全面漢化政策,北魏的歷史由此翻開了新的一頁。
孝文帝力主遷都洛陽,是基於政治和經濟的雙重因素考慮。洛陽是中原正統的代表,此前東周、東漢、曹魏、西晉都曾定都於此。洛陽地理位置極為獨特,崤函為帝宅,河洛是王裡,素有“九州暖地”之稱,自古以來都是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帝王建都的理想場所。相比之下,平城顯得雞肋,平城作為革命根據地還行,但想要褪去鮮卑人身上的野蠻色彩,實現政治文明則不太現實[24]。況且平城環境惡劣,當時有一首《悲平城》的歌謠唱道:“悲平城,驅馬入才中,陰山常晦雪,荒松無罷風。”
然而,俗話說得好,“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北人戀土,故土難離,想讓他們遷都南下,勳貴集團表示反對。孝文帝只能忽悠他們,宣稱要舉國伐齊(南朝蕭齊)。大臣都人精,知道孝文帝明是伐齊,暗為遷都,但卻無法阻擋。孝文帝選了一個黃道吉日,讓太常卿王諶卜卦了一卦,預測南伐兇吉。卦象顯示上上籤,孝文帝說:“爻籤大吉,正是湯武革命,順應天意。”孝文帝親率30萬大軍踏上“征途”,當時正值雨季,道路泥濘,車馬勞頓,都被折騰的夠嗆,走到洛陽之時,勳貴再也走不動了。孝文帝下令繼續南下,群臣跪在馬前苦苦阻勸[25]。孝文帝說:“既然你們不想去南征了,那好,咱們就在洛陽定都吧。”套路,全都是套路啊!就這樣,孝文帝把這群草原上的漢子騙到了洛陽。鮮卑勳貴過慣了草原縱馬狂歡的日子,在洛陽呆不習慣,就要鬧著回代北。甚至連太子也被勳貴慫恿起來鬧情緒。太子比較胖,胖子都怕熱,洛陽熱受不了,鬧著回代北。勳貴們都蔫壞,拿太子當槍使,讓他帶著騎兵偷偷溜回去,看看孝文帝啥反映。太子帶頭當反對黨,把孝文帝氣得夠嗆。派兵追回太子,直接貶為庶人。勳貴不是要看我的態度嗎?殺雞儆猴,這就是孝文帝的態度。看你們這些“猴”,哪個再敢鬧騰!
胡人習慣於“披髮左祍”,或者是“編髮左祍”。“編髮”就是把頭髮編起來,盤在頭上。而中原漢人的服裝特點:“上衣下裳,束髮右衽”。在這兒給大家普及一下古代服飾文化。漢人的傳統衣裳寬袍大袖,上穿衣,下穿裳(裙子),不論男女都穿裙子,孔子穿裙子,秦始皇也是穿裙子的。中國古人在漢武帝以前,都是這麼穿。中原人開始穿褲子始於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也就是說,漢人選擇穿褲子是打仗的需要,騎馬沒法穿裙子,上下馬不方便,裡面光著磨得慌。中原漢人在漢武帝時代以後,才開始普遍穿褲子。與漢人寬袍大袖不同,胡人衣服短衣窄袖,便於騎馬射箭,長筒靴便於在草原上生活。中原人習慣“束髮右衽”,“束髮”就是將頭髮紮起來,在上面再戴上冠(貴者戴冠)、扎著巾(賤者著巾)。“祍”是指衣襟,漢人的衣服衣領連線左右衣襟,衣襟相交於胸前,左邊衣襟壓在右邊衣襟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