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六章 合縱連橫,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活動。“合縱”,即“合眾弱以攻一強”,就是許多弱國聯合起來抵抗一個強國,以防止強國的兼併。“連橫”,即“事一強以攻眾弱”,就是由強國拉攏一些弱國來進攻另外一些弱國,以達到兼併土地的目的。這時各大國之間,圍繞著怎樣爭取盟國和對外擴充套件的策略問題,有縱和橫兩種不同的主張。所謂縱橫家,就是適應這種政治鬥爭的需要而產生的。他們鼓吹依靠合縱、連橫的活動來稱霸,或者建成“王業”。他們宣傳:“外事,大可以王,小可以安。”還宣傳:“從(縱)成必霸,橫成必王。”
縱橫家的缺點是,他們重視依靠外力,不是像法家那樣從改革政治、經濟和謀求富國強兵入手;還過分誇大計謀策略的作用,把它看作國家強盛的關鍵。張儀在秦國推行連橫策略是獲得成功的,達到了對外兼併土地的目的,使得秦惠王能夠東“拔三川之地,西並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漢中”,“散六國之從(縱),使之西面事秦”。這是因為他用“外連衡而鬥諸侯”的策略,配合了當時秦國耕戰政策的推行。所謂合縱連橫,從地域上看,當時那些弱國是以三晉為主,北連燕,南連楚為縱;東連齊或西連秦為橫。合縱可以對秦,也可以對齊。從策略上說,是“合眾弱以攻一強”,是阻止強國兼併的策略。連橫是“事(從屬)一強以攻眾弱”,是強國迫使弱國幫助它進行兼併的策略。隨著兼併戰爭形勢的變化,合縱連橫的具體內容也跟著有了一些變化和發展。到長平之戰後,變成了合縱是六國併力抵抗強秦,連橫是六國分別投降秦國的意思。
當張儀入秦推行連橫策略不久,公孫衍(犀首)就離開秦國而入魏為將,因為魏的國力衰退,公孫衍就圖謀拉攏別國,聯合出擊取勝。就在公元前325年,“犀首、田朌欲得齊、魏之兵以伐趙”,就是公孫衍拉攏齊國名將田朌一起伐趙。公孫衍說:“請國出五萬人,不過五月而趙破。”田朌認為公孫衍說得太容易,“恐有後咎”,公孫衍認為說得難了,二國之君就不願出兵,待出兵之後二國之君見有危險,必然增兵。後來果然如此,因而大敗趙兵。田朌俘虜了趙將韓舉,取得了平邑(今河北南樂西北)和新城,公孫衍也打敗了趙將趙護,“趙武靈王元年魏敗我趙護”。這是公孫衍當魏將初次得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