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賴天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八十六章 合縱連橫,菩提道祖,唯賴天恩,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戰國時期,齊、楚、燕、韓、趙、魏、秦七雄並立。戰國中期,齊、秦兩國最為強大,東西對峙,互相爭取盟國,以圖擊敗對方。其他五國也不甘示弱,與齊、秦兩國時而對抗,時而聯合。大國間衝突加劇,外交活動也更為頻繁,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鬥爭。

魏國與齊國的關係由徐州相王而得到緩和,但秦國在西邊卻連續向魏國發起進攻,西邊的西河、上郡相繼落入秦國之手。魏國感到只靠本國的力量是不能抗拒秦國進攻的,於是有公孫衍發動的“五國相王”之舉,企圖聯合三晉與燕、中山國,來抵禦大國的進攻。就在五國相王的當年(公元前323年),楚國就向魏國發起進攻,楚將昭陽在襄陵打敗魏軍,奪去8個邑。“五國相王”可稱為公孫衍的一次“合縱”運動,但仍敵不過楚國,因此魏惠王對“合縱”政策動搖,接受了張儀“以魏合於秦、韓而攻齊、楚”的政策,任命張儀為相。主張聯合齊、楚以抗秦的惠施被摘相印,到了楚國,後又到宋國。惠施去魏相,是張儀“連橫”政策的勝利。

魏惠王相張儀,是想利用秦國的力量對抗齊、楚的壓力。張儀卻是“相魏以為秦,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是要魏國投靠秦國,魏惠王當然不能就範。於是秦惠王憤而出兵攻打魏國的曲沃(今山西聞喜)、平周(今山西介休西,或說今山西靈石境)。這樣,張儀的“連橫政策又受到挫折。

公孫衍是張儀的政敵,張儀在魏國推銷“連橫”政策,公孫衍就出來加以阻攔,派人到韓國去把張儀合秦、魏是“魏攻南陽,秦攻三川”、魏王重用張儀是“欲得韓地”的目的告訴了韓國大臣公叔。公孫衍稱,如果韓重用他公孫衍,秦、魏的交易就可以被阻止,並且可以達到“魏必圖秦而棄儀、收韓而相衍”的目的。公叔認為此計很好,“因委之犀首以為功”,把國事委於公孫衍。

秦國咄咄逼人的東進政策,令東方各國生畏,紛紛支援公孫衍的“合縱”。齊國於是“以事屬犀首,犀首受齊事”,燕、趙兩國“亦以事屬犀首”,接著楚國也“以事因犀首”。魏惠王見4國屬公孫衍以事,“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事,復相魏。”此即所謂犀首“佩五國相印,合縱連橫”的一次“合縱”運動。

公孫衍在魏惠王后元十六年取代張儀為魏相國,乃於次年合東方六國攻秦,推楚懷王為縱長。聯軍至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秦出兵擊六國,六國兵皆引而歸,齊獨後。”這次參加的國家有魏、趙、韓、燕、齊、楚。由於聯軍組織不嚴密,故被秦軍擊敗。次年,秦派庶長樗裡疾在修魚(今河南原陽縣西),大敗聯軍的韓、趙、魏三國軍隊,斬殺八萬人,這次“合縱”攻秦的戰爭失敗。

公孫衍為了牽制秦國的兵力,還聯合少數民族義渠同秦對抗。在秦軍與三晉軍隊交戰時,義渠軍發兵向秦進攻,在李帛打敗秦軍。

這次六國“合縱”攻秦,雖以失敗告終,它的聲勢卻是十分顯赫的。時人景春說:“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說明他們發動的合縱、連橫運動,對當時政局所產生的影響是很大的。

張儀、公孫衍是戰國時期合縱、連橫運動的倡導者。自此以後,由於兼併戰爭的激烈,各大國間紛紛拉攏與國以對付敵國,這種合縱、連橫的外交鬥爭及軍事結盟就不斷出現。戰國後期,秦國力量越來越強,東方六國都不能單獨抗秦,公孫衍與洛陽人蘇秦,先後遊說六國,聯合抗秦,稱為“合縱”。秦國用魏國人張儀,勸說各國幫助秦國進攻其它的弱國,叫做“連橫”。合縱連橫的鬥爭,持續了很長時間。那時候,各國為了自身利益,時而加入“合縱”,時而加入“連橫”,反覆無常。“朝秦暮楚”的成語就是這麼來的。在各大國紛紛拉攏與國、開展激烈的鬥爭中,外交和軍事上就產生了合縱、連橫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玄幻小說相關閱讀More+

震驚,師尊是我的未婚妻

灣溝洋芋

我有一個萬物空間,還能自動修練

三兩風吹

在末世忙著看傳說裝逼

殃隨禍心

炎神之錄

羽玲玲

文道風流

無名少年瘋子郎

七零空間物資:錦鯉長嫂養崽崽

賺錢無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