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風落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1頁,軍事資料百科,隨風落葉,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傷國體的真正含義,是有傷國人的觀念。在國朝人眼裡,西方人即使富強,也不過是些詭服異行的野蠻人,所謂&ldo;夷&rdo;、&ldo;外夷&rdo;、&ldo;逆夷&rdo;、&ldo;洋夷&rdo;、&ldo;夷人&rdo;。中國人即使屢遭戰敗,屢受屈辱,也不失天朝上國的尊嚴與體面。將西方夷狄化,事關重大。它不僅關係到國人世界觀念秩序的安全,也關係到國朝政治秩序的安全,因為夷夏傳統已成為天朝統治的合法性基礎。動搖了中國四夷的觀念秩序,同時也就動搖了滿清皇朝的合法性,尤其在大敵當前、災禍連綿、戰則喪師、和則辱國的艱難時刻,就更不容動搖。郭嵩燾不見容於天下,可想而知。

郭嵩燾出使英國的時候,鴉片戰爭發生已經三十多年了。後世覺得不可思議的是,當年鴉片戰爭失敗,朝野人士竟無動於衷,用林則徐的話說,是&ldo;大有雨過忘雷之意&rdo;。實際上,這並不是純粹因為愚昧麻木,而是因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優勝心態所致。從林則徐感慨到郭嵩燾出洋,三十五年過去,國人已經知道,世界廣大,天朝並不際天極地;西方強盛,商貿器物,無不勝出中華。但是,即使明白這番事理,人們心目中的西方形象,依舊是鬼夷模樣。流行觀點認為,鴉片戰爭後中國開洋看世界,認識了西方,開始走上了艱難的現代化歷程。實際上,就認識西方而言,不論在觀念形式還是歷史時間上,這種判斷都存在著偏差。

觀念是有惰性的,中國人的西方形象的改變,沒有那麼早也沒有那麼容易。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不久,魏源的《海國圖志》(1841)、徐繼畲的《瀛環考略》(1844)就出版了。這兩本介紹西方地理人文的書,在當時社會朝野間究竟有多大影響,尚值得懷疑。康有為&ldo;漸收西學之書&rdo;,其中包括《海國圖志》與《瀛環考略》,為講授西學做準備,時間已經到了1885年。1890年,梁啟超入京會試,返程途經上海,&ldo;從坊間購得《瀛環考略》讀之,始知有五大洲各國&rdo;。此時距《海國圖志》與《瀛環考略》出版,已近半個世紀。如果這類書與這類書所介紹的知識多少已普及,像康有為、梁啟超這樣博學敏感的讀書人,不可能在蒙學過程中一點都不知道。

晚清社會真正開洋看世界的時間,從朝廷到士林到民間,至少應該比一般理解的推遲半個世紀。這是時間問題。另外,一兩本書出現,可能只代表著一種奇談怪論,不會改變一般的流行觀念。在通常情況下,人們不是透過一種新知識認識世界,而是透過一種固有的、帶有堅固的文化價值的&ldo;世界觀&rdo;認識世界。這種世界觀是意識形態化的,由一些似是而非的&ldo;常識&rdo;與&ldo;傳說&rdo;構成,它排斥新知識,也&ldo;消化&rdo;新知識,新知識只是作為一種&ldo;想像興奮劑或調味品&rdo;被納入舊有的世界觀框架中。晚清中國社會,一邊是關於西方或世界的新知識出現,一邊是中華四夷的舊觀念依舊流行。在那時,如果有人想了解西方,很容易找到適合的西學讀物,但是,在絕大多數人的頭腦中,世界還是中國中心至大,四夷偏遠渺小,與利瑪竇見識的中國人的世界觀差不多。

流俗以西方為夷狄之邦,犬羊之性,郭嵩燾卻敢冒天下之大不韙,不僅說&ldo;夷狄之民,與吾民同&rdo;,而且更有甚者,說在西方眼裡,中國才是夷狄,這樣自然就觸犯了眾怒。林語堂曾經分析過中國人文化優勝的自豪感:&ldo;在中國人的眼裡,中國的文明不是一種文明,而是惟一的文明,而中國的生活方式也不是一種生活方式,而是惟一的生活方式,是人類心力所及的惟一的文明和生活方式。&rdo;5郭嵩燾卻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女生小說相關閱讀More+

格格今天也苟住了

枝匝

師父,我只是一隻小老虎啊[穿書]

劉正正

農家契哥兒,惡霸乖乖種田

千梔子

宗主如何防止男主入魔

雲江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