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北京北京,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卻不留心背後的潛藏危機,朝野反對天主教的勢力很龐大啊。”對張原道:“師弟見事極明,勸告王豐肅的那些話很對,只恐那沈侍郎不肯善罷甘休,我進京要與龐神父、熊神父長談,必須得小心應對,否則,聖教在大明將遭受重大挫折。”

過了半個多時辰,張岱、文震孟、黃尊素等人到了莊園,只有範文若、周墨農、祁彪佳三人感了風寒沒有來,寒暄過後,徐光啟領著眾人參觀他的莊園,徐光啟在此經營了近三年,闢有農田兩千畝,這裡原來都是荒地,徐光啟率僕人和僱農開墾出來種水稻、甘薯、玉米和草藥,還種有葡萄,因為天主教彌撒需要紅葡萄酒,以前都是從澳門運到京師,徐光啟要自釀,這是一個非常有探索和實踐精神的人——

天寒地凍,白雪覆蓋,當然看不到什麼,但徐光啟按照《泰西水法》製作的龍尾車、玉衡車、恆升車還有田間的灌溉、排水渠道卻讓眾人開了眼界,徐光啟指著山邊一口深井道:“此井亦是依《泰西水法》裡尋找水源之法才確定位置的,往年這一帶找不到水,乾旱並非不能克服,天災雖烈,依然能以人力緩解。”徐光啟很有信心。

當晚,徐光啟宴請諸舉人,所有雞鴨魚肉全部莊園自產,米飯也是松江引進的八月白晚稻,只是飯粒短小一些,沒有江南種出來的那麼香,但這已然難能可貴,大米經大運河數千裡運到北方,米價昂貴,黃河以北貧苦人家根本吃不起大米,只吃小麥、大麥、蕎麥、稷黍和各種豆類——

翰社諸舉人在張原那裡獲知了很多泰西科技理念,在徐光啟這裡看到了實踐,不虛此行啊。

二鼓前,張岱、文震孟等人回到運河船上歇息,張原和金尼閣、徐轉訊留在徐氏莊園過夜,徐光啟與張原進行了很長時間的圍爐夜話,孫元化旁聽,徐光啟善能觀察,他看得出張原在那些舉子當中很受尊重,可以說是有威信,這種尊敬並非對財勢和權力的仰慕,張原才十八歲,與他們一樣都是舉人,翰社社首並非官職——

徐光啟去年底與張原有過一次通訊,張原回覆的長信中關於科學、道德、財富、時政、外患的論述讓他驚喜交集,深感大明有英才,國家之幸,所以此番親見,自然要當面請教,沒錯。就是請教,而張原與徐光啟也有一見如故的感覺,神交已久啊,兩個人不談什麼科舉八股,直接從強國富民之術談起——

徐光啟道:“富民必以本業,強國必以正兵,當以人力克服天災的危害,並提高明軍的戰鬥力來抵禦外虜。”徐光啟對張原在上次信中針對遼東形勢的分析很欽佩。因為據不久前邸報。兵部尚書薛三才報稱努爾哈赤已經創立了八旗制,勢力大張,野心勃勃——

張原對徐師兄富民強國的主張表示贊同。但當前最大的危機卻是東虜和天災,北方推廣水稻固然好,可乾旱之地根本沒法種。若要興修相關水利則耗資巨大,朝廷不會出這個錢,北方士紳也沒有這個眼光,而紅薯、玉米、土豆卻是可以在乾旱之地推行,這樣可緩解饑荒,富民可緩,讓百姓在持續的乾旱年份中吃飽才是當務之急——

徐光啟聽張原這麼說,即取出他寫的《甘薯疏》給張原看,這是徐光啟在津門屯田種甘薯的經驗總結。對在北方乾旱土地上甘薯的藏種、栽培、農時、土壤、耕作、施肥、修剪、收採、食用都有詳細論述,張原讚道:“弟只會空談,師兄卻已作出這麼多實績。”

孫元化道:“徐老師廣諮博訊,遇一人輒問,至一地輒問,隨聞隨筆,一事一物。必講究精研,不窮其極不已。”

徐光啟擺擺手,對張原道:“師弟的見識在愚兄之上,很多事情愚兄曾考慮過,但卻不清晰。師弟娓娓道來,如剝筍抽繭。讓人茅塞頓開。”

二人談到西學,讓張原驚奇的是徐光啟的哲學基礎理念竟然是自然哲學之數學原理,徐光啟最佩服的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玄德

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