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三百五十二章 北京北京,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農莊,徐翰林在津門屯田,種南方水稻,還有各種草藥,徐翰林製作的引水器具甚是稀奇,周圍農夫常有人去看,徐翰林沒有半點官架子,親自教農人栽種、引水的法子,只是小人實在是不明白,徐翰林好好的京官不做,卻到這裡來種田!”

張原曾聽焦老師說過徐師兄告病辭官閒居津門的原因,萬曆四十一年癸丑科會試,徐光啟任春秋房同考官,當時魏廣微也是春秋房同考官,徐光啟從魏廣微黜落的考卷中選出三人薦上去,這三人最終中了進士,為官聲譽亦好,魏廣微由此忌恨徐光啟,放出謠言說徐光啟收受考生賄賂,更攻訐徐光啟迷信天主、不忠不孝,徐光啟這段時間脖頸痛身體欠佳,遭此毀謗,頓萌去志,辭官去天津一邊養病一邊種田,編著《農政全書》,興修水利,試驗推廣南方水稻,緩解江南漕運的壓力,徐光啟覺得與其在朝中與那些言官磨嘴皮,還不如退而結網幹些實事——

張原道:“我大明朝就是徐翰林這樣的官太少,不然即便有天災也扛得過去。”

車伕道:“這位公子說得是,徐翰林是個好官,津門附近貧苦人常得徐翰林接濟,今年京師到天津衛莊稼收成都不好哇,日子難過。”

馬車軋冰碾雪到了徐氏莊園大門前,武陵去投刺,沒到一盞茶時間,幾個人從莊園小道上急急迎了出來,走在前面的儒者大約五十來歲,身量中等,雙眉軒朗,眼神清亮,鼻翼兩側的法令紋清晰而勻稱,顯示此人心志堅定而且生活有規律——

“介子師弟,愚兄等你多日了。”

為首快步而來的正是徐光啟,隔著數丈遠便拱手作揖,喜形於色。

張原長揖道:“張原見過徐師兄。”

徐光啟今年五十四歲,與張原的父親張瑞陽同齡,但因為焦竑的關係,二人平輩論交,以同門師兄弟相稱——

金尼閣早劃十字道:“主佑平安,南京耶穌會士金尼閣見過保羅兄弟。”

徐轉訊也上前見禮,徐轉訊是上海人,也姓徐,但與徐光啟並無親戚關係。

見到張原三人,徐光啟非常愉快。問知還有二十三位舉人與張原同行,現泊舟三岔河口,即命僕人備車、備轎,請武陵帶路去把那些舉人一併邀來赴晚宴。

徐光啟向張原三人介紹他身邊那個三十來歲的儒生道:“這位是我的同鄉孫元化,字初陽——”

這臥蠶眉、丹鳳眼,相貌堂堂的儒生即躬身道:“在下是徐老師的學生,上海孫元化,見過張解元、金神父、徐舉人。”

張原甚喜。他就知道在徐師兄這裡很可能見到孫元化。孫元化少年時師從徐光啟學八股文,受徐光啟影響極深,學習西學。尤精西洋火器,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張原自是熱情結交——

徐光啟挽著張原的手。邀金尼閣、徐轉訊,還有孫元化進到莊園前廳坐定,烤火、飲茶,徐光啟道:“我聞山東饑民為盜,阻斷運河,本月中旬猶未見師弟到來,料想是受阻了,且喜河道重開,師弟平安到達。幸甚。”

張原即向徐光啟說起山東災情,徐光啟的神色頓時凝重起來,說道:“我明日與你們一道進京,饑民救災刻不容緩啊。”

金尼閣生怕徐光啟事繁無暇顧及他,趕忙取出一封信呈上道:“這是羅馬紅衣主教貝拉敏神父寫給大明聖教徒的信,就交給保羅兄弟了,原信是佛朗機文。我已譯為漢字,文采拙陋,保羅兄弟見笑了。”

徐光啟當然看不懂葡萄牙文,恭恭敬敬看完金尼閣譯的信,說道:“主佑平安。祝貝拉敏神父神形康泰、德化日隆。”又向金尼閣祝福。

金尼閣向徐光啟說了南京王豐肅神父被拘禁幸得張原解救之事,徐光啟皺眉道:“因利公的努力。這些年聖教在大明傳播頗有起色,但自利公去了天國,龐神父等人只看到傳教的可喜成果,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