賊道三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四百九十六章 行路難,雅騷,賊道三痴,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來到文華殿,殿門已開,有幾個內官在殿上,見張原來了,趕緊去報信,不多時,皇太子朱常洛到了,皇長孫朱由校也來了,半年不見,朱由校長高了一些,臉色不似從前那般青白,在其父朱常洛身後向張原點頭偷笑。

朱常洛向張原詢問出使朝鮮之事,張原擇要說了,朱常洛躊躇了一下,開口道:“本宮聽聞有外臣對朝鮮國反正之事頗有非議,認為是以下犯上、冠覆倒置,甚至是大逆不道,張贊善適出使彼國,為何不制止此等悖逆之行反而推波助瀾?”

文華殿上的氣氛霎時緊張起來,皇太子朱常洛問話的語氣雖不甚嚴厲,但問題卻很尖銳,御史韓浚在奏疏中彈劾張原也基本就是這些,攻擊張原動搖了儒家禮儀道德這些立國之基了,張原必須當面給出讓皇太子滿意的解釋,不然這東宮日講官的位子怕是難保。

張原當然是早有準備,躬身道:“殿下容稟,當年光海君以庶次子的身份即朝鮮王位本就不合國禮,我大明禮部諸臣對此也多有非議,曾以‘繼統大義,長幼定分,不宜僭差’為由拒絕冊封,但後來考慮到光海君在朝鮮的地位已經穩固,而且建州女真日益強大,奴酋奴爾哈赤桀驁不馴,為鞏固東北邊疆,故而給予冊封,但光海君即位後昏亂日甚,幽廢母后、屠兄殺弟、民怨沸騰,更且因為我大明曾經拒絕冊封其為王而懷恨在心,竟與奴酋勾結,奴酋遣其麾下智囊納蘭巴克什者與光海密謀不利於我大明,臣在朝鮮國忠義之士相助下洞察其陰謀,擒獲納蘭巴克什。歸國後已交與錦衣衛審問。駱指揮定會將實情向宮中稟報。至於說綾陽君撥亂反正,那是出於朝鮮仁穆大妃授意,臣只是適逢其會,卻遭到如此毀謗,臣不勝感慨”

說到這裡,張原語氣慷慨又有些悲愴,續道:“遙想漢之班超出使鄯善國,彼時鄯善國有匈奴使者在。班超率三十六人突入城中斬殺匈奴使者,迫使鄯善國王表示願意歸附大漢,其餘西域諸國有不忠大漢者,班超或滅其國、或另扶新君,極大地打擊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匈奴最終遠遁不敢與漢爭鋒,豈無班超之功在?若班超不幸生於今日,是否一歸國就要定其大逆不道、犯上作亂之罪?”

張原解釋完畢,文華殿上悄然無聲,立在皇太子身後的東宮首領太監王安暗暗點頭。張原果然大才,這番解釋堪稱完美。張原先以光海君得位不正說起,一下子就切中皇太子心事,福王雖已就藩洛陽,但威脅依然存在,光海君的倒臺與朱常洛在國本之爭中最終獲勝豈非暗合,單憑這一點,皇太子朱常洛就要力挺張原,更何況張原後面以班超為例的自辯相當有力

想到這裡,王安與鍾本華對視一眼,二人都是微微一笑,張原果然是有輔臣的資質,輔臣必須具備的是御前應對能力,平日文章寫得再如何花團錦簇也不如當面切入帝心一語。

果然,皇太子朱常洛和顏悅色道:“張贊善莫要為那些流言蜚語困擾,本宮已明白你忠君愛國之心。”

張原跪稟道:“殿下,微臣出使朝鮮的日記已經刊刻印行,臣藉此次出使,對遼東、建州、朝鮮的軍政邊備都有考察記載,敢呈殿下披覽。”

朱常洛道:“甚好,呈上來。”

張原即從懷裡將一冊散發著油墨香的《行路難丁巳朝鮮紀行》雙手呈上,王安過來接了。

朱常洛對王安道:“傳旨詹事府和翰林院,明日重新出閣開講。”又道:“王伴伴,中秋佳節臨近,給各位先生的節禮應早早送去,張贊善的節禮要豐厚一些,算是補上回端午的節禮。”

王安應道:“是,奴婢立即就辦。”

朱常洛想想兩份節禮實難獎慰張原的功勞和忠心,但又沒有能力給張原升官,便道:“張先生學問品德俱佳,本宮甚是敬重,以後張先生也給本宮講學解惑。”

給朱常洛講學那就等於是朱常洛的老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士頌三國

七情遛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