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四章 破窗,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壞處,卻是更多人的好處,我有什麼可惱的呢?”

事實上,“破窗效應”就是這兩種。

第一種,是心理學上的,強調任何一種不良現象的存在,都在傳遞著一種資訊,這種資訊會導致不良現象的無限擴充套件,同時必須高度警覺那些看起來是偶然的、個別的、輕微的過錯,如果對這種行為熟視無睹或不及時制止,就會縱容更多的人去打爛更多的窗戶,就極有可能演變成“千里之堤,潰於蟻穴”的惡果,所以古人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不是沒有道理的。

第二種,就是經濟學上的,認為破窗理論是有推動經濟發展的作用的,也就是“損害有益”之說。因為這是違反常識的,正常認為玻璃窗碎了需要花錢重新購買是壞事情,但在這種破窗效應下,消費促進了社會經濟,使得消費鏈條上很多人得益,是好事情。

參與太學之會的眾人,陷入了短暫的沉默。

“我咋感覺有點不對勁?”

在旁邊偷聽的外國留學生們,總感覺自己的智商受到了侮辱。

姜星火說的,明顯就有點問題,但他們偏偏說不出來,到底哪裡有問題。

其實這裡的問題就是,打碎玻璃窗雖然促進了消費,但原本生產玻璃的勞動力完全可以用在其他地方,打破玻璃再生產消費,整體社會總收益不變,而同樣的勞動力用來生產其他物品,同樣會使社會整體收益增加,算總賬的話,還是減少的。

但實際上,在經濟學上,並不僅僅是算加減法這麼簡單,這個問題還要複雜得多。

且不論是否把碎玻璃的損失核定為另一種意義上的“財富”,破窗效應這個概念追根溯源,其實講的是經濟學的需求理論,即短期經濟中,需求可以對產出形成顯著影響,宏觀調控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其實就是這個道理,但是如果把時間線拉長,對於長期經濟增長來說,這種作用將相當不明顯。

而姜星火選擇“破窗”為題,用意就在這裡了。

在解釋完這裡面的關隘以後,姜星火復又問道。

“所以諸位覺得,破窗是好是壞?是該防患於未然,提防風起於青萍之末,還是任其破窗,不破不立、大破大立?”

破窗,即破題。

今天或許有很多辯題可以討論,但其實最關鍵的,便是世風、學風這兩個事,而“破窗”一題,開題延伸到此處,便足以涵蓋了。

而針對這個問題,作為反方一號辯手的胡儼,這時候心中也有了自己的答案。

他不願意被姜星火牽著鼻子走,因為胡儼這時候已經意識到了,一旦順著姜星火的思路說下去,就會被帶到新的領域,然後被降維打擊。

所以,胡儼反其道而行之,反問道:“為何要用玻璃窗呢?”

汪與立、楊士奇等人沒說話,這場辯論註定很長,有的是他們上場的機會,但此時,卻都不約而同地讚歎胡儼的反應。

因為順著胡儼的思路,他們發現瞭如何有效對付姜星火。

那就是把辯題,拖入到他們最擅長的領域。

果不其然,胡儼馬上說道:“玻璃窗固然比紙糊窗堅固,可多糊幾層、用篾條封住,總是有辦法的,活人固然不能被凍死,可高中二甲與窗明几淨心情舒暢,倒也未必有多大關係,而今日之世風,,天之性也,夫物之感人無窮,而人之好惡無節,則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滅天理而窮人慾者也,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方有作亂之事。”

“我想說的是。”

胡儼跪坐在地上,鄭重以對:“王叔明真的需要這塊玻璃窗嗎?”

這裡的玻璃窗,其實指的就不是玻璃窗本身了,而是被胡儼拖入到了一個儒家經典辯題裡,叫做“理欲之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錯嫁王妃

糖炒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