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一十四章 破窗,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程朱理學重視理欲之辨,把理與欲截然對立,強調革盡人欲才能復盡天理,譬如北宋程頤就說“人心私慾,故危殆;道心天理,故精微,滅私慾則天理明矣”,南宋朱熹在理也說“人之一心,天理存則人慾亡;人慾勝,則天理滅,未有天理人慾夾雜者”.程朱理學的目的在於要人們放棄超出日常生活需要的欲求,絕對遵守封建倫理教條,並以此恪正己心,追求內心世界的豐盈。
而跟這個觀點唱反調的就是以永康、永嘉學派的陳亮、葉適為代表的事功之學,譬如葉適乾脆奚落理學,說“以天理人慾為聖狂之分,其釋未精也”
雖然剛才胡儼取材的那段裡面已有把“天理”與“人慾”對立的傾向,但“斷章取義——取自不要斷章取義”還是經典的,裡還有句話叫“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或者說本身並不否認物質慾望的合理性。
總之“理欲之辨”在先秦儒學裡,是沒有那麼“非此即彼”的二極體思維的,甚至到了漢唐,也是有“以理節慾”、“存理滅欲”、“理存於欲”三種見解並存,譬如西漢董仲舒主張“聖人之制民,使之有欲,不得過節;使之敦樸,不得無慾”,西晉裴頠主張“欲不可絕”,把滿足人們物質欲求視為全身保生的前提。
實際上,是直到宋代,儒學迭代到了程朱理學這個版本,才搞出來這種二元對立思想的。
而“理欲之辨”,顯然是用來解釋世風問題的好思路。
“王叔明真的需要這塊玻璃窗嗎?”這個問題不是問的二十年前就已經死在詔獄裡的王叔明,而是問的今日眾人,覺得大明真的需要這些因經濟發展而帶來的愈發繁雜的物質慾望嗎?
這是一個相當有深度的問題,哪怕是姜星火也不能否認。
如果是一個普通的市民,或是工人,亦或是農人,都不需要思考這種問題,因為意義實在是不大。
但對於在座的這些大明幾乎是排名最靠前的大儒們,這些思想界、學術界的精英們,這個問題,就非常有意義了。
發展經濟或許是必要的,因為朝廷確實需要錢,但發展經濟,隨之而來的,就是對傳統的、相對“淳樸”的世風所造成的巨大改變。
“誠如國師‘破窗效應’所言,越來越多的物慾,便如一陣又一陣秋風,若是今日不嚴防死守,堵住窗戶,而是任其所破,恐怕等到道德風俗不存之時,,哪怕想要補救,怕是都悔之晚矣。”
“理欲之辨”,這個辯題的出現,並沒有出乎姜星火的預料。
而對於這個程朱理學信徒們勝率非常高的辯題,姜星火也並非毫無準備。
看著孔廟,姜星火抬起頭,開始請神。
很快,在他腦海中的諸多思想家中,出現了三個身影。
——明末三先生,黃宗羲、王夫之、顧炎武。
來吧,就是你們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