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二十章 良知,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可靠的方法論來支撐這一本體的伸展,則必然淪為談玄說妙的東西。

“良知即獨知”這一命題,在理論上存在多種詮釋可能,亦是流弊造成的根源之一。

所以,姜星火先設定了“先天之知”即是真理,而真理要透過實踐來探求,也就是“致良知”這個方法論,從而完成了邏輯閉環,規避掉了王陽明心學的種種弊端。

而後,就是現在的事情,姜星火需要提出一個完整的方法論,用來給普羅大眾使用,教會他們如何用標準的步驟去“致良知”。

姜星火抬頭望著天空,緩慢地說道:“其一,曰慎獨。”

“慎獨”一說,出自先秦儒學諸多經典,譬如《大學誠意》記載“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中庸首章》記載“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慎獨”在先秦儒學的語境裡,即主體在社會道德實踐中,須時時刻刻保持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審慎心態,即便是在隱微之處也不放鬆,要切實地做道德實踐工夫。

漢代著名大儒鄭玄在《中庸首章》處對慎獨做了釋義“慎獨者,慎其閒居之所為,小人於隱者,動作言語自以為為不見睹,不見聞,則必肆盡其情也,閒居者,獨處也”,也就是說君子即使在獨處之時,也應持守謹慎,這種釋義有些字面意思的感覺了,少了幾分微言大義的內涵.但在經學時代,儒者多著力於尋章摘句、考據訓詁之類,於古聖先賢之微言大義無所闡發,所以倒也沒什麼。

直到南宋時期,朱熹又對慎獨做了新的解釋,朱熹認為慎的意思應該跟鄭玄解釋的一樣,但在獨字上朱熹有自己的理解,他認為“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在朱熹這裡,獨就有了獨知(獨自知道)的意思。

而姜星火做的解釋則與朱熹不同。

“慎獨者,人於內心活動之隱微處體察,以至省察克治也。”

也就是說,姜星火認為“慎獨”是自我認識的一種特殊形式,是道德修養的一種最重要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一個人與天俱來的、能知善知惡的良知,要最大限度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去廓清任何已經萌動了的過分的私慾和邪念,就實際意義來說,是一種很重要的修養功夫。

之所以把“慎獨”擺在第一位,也是有原因的。……

第5\/5頁之所以把“慎獨”擺在第一位,也是有原因的。

或許人們一般只會記得冠軍的名字,但在明代理學界,還不是這樣。

“明代理學之冠”毫無疑問是曹端,而“明代理學之殿”的稱號,則屬於黃宗羲的老師,劉宗周。

明末時期,劉宗周深感當時學風世風之敗壞,如何重樹學風、糾偏積弊,成了他最重要的理論探索,而“慎獨”正是劉宗周提出的解決方案,可謂用心良苦之極。

換言之,姜星火為了這次的太學之會,是真的請了一堆未來的神。

中國的王陽明、劉宗周、王夫之、黃宗羲,外國的黑格爾、康德。

針對世風學風這些問題,在心性論上,王陽明、劉宗周等人提出的辦法,是最切合大明社會實際的,將這些辦法揚其精髓避其糟粕,自然能夠起到戰勝舊有理學心性論的功效。

隨後,姜星火又講了慎獨的具體方法,其中就有著名的“靜坐法”。

“其二,主敬。”

“慎獨”是劉宗周的方法,而“主敬”則是王陽明弟子鄒守益的方法,有些偏向理學的“居敬”、“用敬”,但不完全是一回事,辦法比較保守,但相對於陽明後學中“現成良知”、“百姓日用即道”等激進派的自由放任之主張而言,反倒是真正切實可行的方法論。

“主敬,心有主宰便是敬,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大明:你這也叫坐牢?老朱羨慕了

奧爾良烤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