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遇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五百二十章 良知,大明國師,西湖遇雨,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敬則能克己,克己則有主宰,即保持內心良知的虛靈明覺,從而實現在‘事’與‘念’上對人行為的矯正。”
對於這套方法,黃宗羲在《明儒學案》裡評價是“敬也者,良知之精明而不雜以私慾也,故出門使民,造次顛沛,參前倚衡,無往非戒懼之流行,方是須臾不離”,也就是說,如果能做到主敬,就能保證內在心靈不與外部的實踐行為相脫節,完全實現內在良知對人之與外在行為的道德規定,使外部行為完全出於內在良知這一先天之知的道德規定。
又廢了一番口舌,深度闡釋完“主敬”。
姜星火語調平淡地繼續說道:“其三,戒慎恐懼。”
這話乍一聽似乎有些拗口,但細想一番,卻有來頭的。
“戒慎恐懼”出自《中庸》裡面的“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良知之本體,本自廓然大公,本自物來順應,本自無我,本自無慾,本自無揀擇,本自無昏昧放逸,若戒慎恐懼不懈其功,則常精常明,常規常矩,常虛常靈。”
也就是說,只有良知本體的“戒懼”才是真正的戒慎恐懼,而“常精常明,常規常矩,常虛常靈”才是“本體戒懼”的效果,也才是真正的“致良知”之後的內心表現。
而參與太學之會的眾人,隨著姜星火不急不緩地闡釋,也很容易地就意識到了,姜星火這套“致良知”的學說,威力到底有多大。
如果不懂的話,拿武俠小說的比喻就是,林平之把《辟邪劍譜》活字印刷了十萬份免費發放.
“致良知”這種方法論,論點清晰,論據可靠,簡單易行,極容易推廣。
有了這種東西,絕大多數人都會選擇接受,而不是繼續奉行腦袋上有個天理的傳統道德觀。
在場眾人的目光,齊齊地看向了胡儼。
不知不覺,太學之會已經持續了將近一天,冬日天黑的早,這時候日頭已然西斜了。
楊士奇還想說什麼,但這時候胡儼的身子卻晃了晃,幾乎要頹然倒地,但還是勉力用手撐著,看向眾人。
胡儼掙扎著起身,搖晃著走回了座位,臉色慘白,雙唇顫抖,聲音沙啞:“我認輸。”
全場寂然!
而這一次,胡儼似乎再難站穩腳跟,一屁股坐在位置上,捂住胸口,喘息急促,他的額頭上滲透出細密的汗珠。
(本章完)
本章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