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9章 (1),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睿宗退位,讓皇位於李隆基,是為玄宗皇帝。唐玄宗一為加強禁軍實力,二為安撫功臣集團,特將“萬騎”從羽林軍中正式分出,單獨成立左右龍武軍作為自己的侍衛禁軍,賜軍號“萬騎”,與左右羽林軍並稱“北門四軍”。
左右龍武軍的成立成為唐朝南北衙禁軍發展的一個分水嶺,也是唐朝軍事制度變化的一個重要時期。當時,隨著均田制的破壞,外府兵的兵源大量缺失。同時,唐朝的軍事鬥爭也逐漸從與邊疆少數民族的戰爭轉向朝廷內部的政治鬥爭。
作為由南衙宰相們控制的“國家軍隊”,南衙十六衛已經日漸不能勝任侍從君主、鉗制政敵的任務,而從皇室私兵發展來的左右羽林、左右龍武四軍為代表的北衙禁軍在地位上和人員編制上日漸重要和龐大。而且,其統兵將領已經從最開始的由南衙諸衛將軍兼領,發展到單獨任命和內部自行遷轉的獨立系統。兵源也從單純的徵召改為招募,糧餉物資的供應也由南衙官署轉向北衙內帑。
這一時期在南衙軍中發生的大事就是“長從宿衛”和其後“彍騎”制度的實行。由於府兵制敗壞,南衙諸衛幾乎已無府兵可領,鑑於此,開元十一年,宰相張說建議玄宗徵募京師長安周邊六州健兒組成常備軍,分配給南衙諸衛,每衛領約一萬人,以作為京師禁軍,號為“長從宿衛”。
開元十三年,“長從宿衛”改稱“彍騎”。唐朝的兵制基本上已從徵召的府兵制轉為招募兵制。此時的南衙諸衛幾乎已形同虛設,戰鬥力幾已當然無存。相比而言,北衙禁軍則得到很大的發展,這得益於玄宗非常重視和感謝那些幫助他政變登位的北衙將領,以致於以北衙將領為核心形成一個“唐元功臣集團”,也有叫“龍武功臣集團”的,就是以龍武、羽林二軍將領為代表。
此外,為了加強禁中的護衛,玄宗還大力啟用宦官執掌禁軍,成為禍害唐朝後半期的“宦禍”的肇始。當然,玄宗還畢竟沒有太過糊塗,他沒有把成建制的北衙禁軍交給親信太監,而是讓自己最寵信的宦官高力士領皇內苑閒廄使,也就是皇帝自己私人馬場的場主,並以閒廄為基礎,逐步掌控了整個北衙禁軍的馬政,從而達到間接控制北衙禁軍的母的。進而又以閒廄中之飛龍廄侍者組建了一支特別的勁旅——內飛龍兵,均由高力士統領,作為北衙禁軍之外的又一禁衛力量。
與此同時,唐朝廷自睿宗景雲二年起,又採取了一種特殊的軍事制度,即節度使制。因為當時國內局勢比較穩定,沒有大規模戰爭。主要的衝突都是圍繞在北部、西部邊境地區的少數民族地區,且規模都不太大。當時唯一能對朝廷構成相當威脅的就是西南方向青藏高原的吐蕃帝國。
其實,吐蕃當時也有自己“難唸的經”,自貞觀以來近百年的唐蕃衝突已耗費了吐蕃大量的人力物力,不堪重負。而其西方方向的中亞和中東地區正崛起了一個新興的強敵——阿拉伯阿拔斯帝國,虎視眈眈地覬覦著帕米爾高原以東的吐蕃領地。
唐朝鑑於當時的形勢,為了對付這些邊境地區的“低強度衝突”,在邊疆設立了十個軍事重鎮,派遣將領統帥邊兵駐屯當地,防備邊疆少數民族的入侵和襲擾。這些邊疆軍鎮的統兵將領不僅掌握和指揮軍隊,而且兼管當地行政、財政大權,相當於皇帝授予旌節管理當地軍政事務的全權大使,所以就叫“節度使”。
節度使在原則上可以報請中央朝廷招募擴充軍隊,可以經朝廷批准更換任免下屬將領、官員,在地方上有生殺便宜之權,所以權勢很大。玄宗後期,隨著唐朝內部**奢淫的加深,帝國的力量日漸削弱,邊疆少數民族不斷趁虛而入,挑起邊境的戰事。故此,節度使統領的兵員越來越大,權力也越來越集中。相反,中央南衙十六衛卻越來越虛弱,形同擺設。
北衙禁軍也因為其善戰的將領和士兵不斷被抽調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