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十四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89章 (1),漢鼎,南海十四郎,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節度使,不但控制了募兵的權力,還控制了地方的財政大權,可以自由的擴充套件軍隊,這為後來的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就算安祿山不反,肯定也會有其他節度使反的。

因此,新帝國兵制的關鍵要素,就是地方軍事長官,絕對不允許掌握財權,絕對不允許自行擴軍。

一旦違反,殺無赦!

在唐朝初創時,除了“南衙”的十六衛府兵外,直屬於皇帝的私人部隊“北衙軍”還沒有完全成型。最早的雛形,來源於當年跟從高祖李淵太原起事的3萬部隊。這些部隊與唐皇室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戰功,不僅忠誠,而且戰鬥力很強,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黑騎兵部隊,是太宗李世民的私人武裝。

唐朝初定天下,定都長安後,朝廷對這些部隊重禮優待,大部分被賜予關中地區的肥沃糧田,解甲歸田了。一小部分則編成了唐天子手中的近衛部隊,號稱“元從禁軍”,並屯駐於宮城北玄武門外,此後即子承父業、代代相傳,成為“父子兵”。

太宗貞觀初年,唐太宗從“元從禁軍”中選取善騎射的衛士百人,分兩番輪流在宮城北門玄武門宿衛,並且穿虎皮衣、騎屬於皇家閒廄的六色駁馬,跟從太宗田獵、演武,並賜以軍號“百騎”。這支部隊長期屯駐在北門,不同於輪流番上的外地府兵,因此也被稱為“北門長上”(“長上”對應於“番上”,是長期宿衛而不是輪流宿衛)。

貞觀十二年,太宗又選取有材勇的衛士置左右屯營於玄武門,稱為“北衙屯營”,隸屬於南衙十六衛中的左右屯衛(後改名為左右威衛),併名義上以諸衛將軍領軍,軍號為“飛騎”。另外再從“飛騎”中擇選驍健善騎射者約百人,作為巡幸翊衛。雖然此時的北衙軍名義上以諸衛將軍兼領,但實屬皇帝親轄,已經具有皇帝私人衛隊的色彩。

與南衙軍所不同的是,北衙軍設立的目的不是為了征戰和“勤王”,而是完全忠誠地、目的明確一致地服務於皇帝個人,是一支私兵。北衙軍建立之初,規模較小,而且除了開始時兵源來自“元從禁軍”外,其後便逐漸轉向從民間招募士兵,特別是從外府兵中揀選健兒入充。

在將官制度上,北衙禁軍一開始甚至沒有自己獨立的升遷體系,統兵將官多由南衙十六衛的將領兼任(稱為“押”、“領”或“檢校”),而且軍資糧餉具由尚書兵部核發。唐高宗時,改左右屯營為左右羽林軍,軍號“飛騎”,正式確立了北衙禁軍系統,但將官仍由南衙諸衛將領兼任。

直到武則天稱制之時,又將左羽林軍改為左右羽林衛,使之與南衙十六衛並列,並且單獨任命了左右羽林衛大將軍作為統兵官,武則天的侄子武攸宜便是北衙軍第一任羽林大將軍。同時,又將“百騎”擴充為“千騎”。這樣,北衙禁軍從開始就具有兩大系統,即“飛騎”(羽林軍)系統和“百騎”系統。

北衙禁軍與南衙軍不同,從一開始成軍就積極地參與到唐皇室的政治鬥爭中。武周神龍元年,宰相張柬之聯合右羽林衛大將軍靺鞨人“黃頭都督”李多祚以及桓彥範、敬暉等北衙禁軍將領發動兵諫,誅殺佞臣二張兄弟,迫使武則天退位,迎還太子李顯為中宗皇帝。

中宗時,為加強禁衛力量,又將“千騎”擴充為“萬騎”。其時,太子李重俊不滿中宗皇后韋氏、安樂公主與武三思勾結,密結李多祚、野呼利等羽林軍將領,矯詔發三百多羽林甲士誅殺武氏,並勒兵入宮,結果驍勇絕倫的大宦官楊思勖單騎刺殺羽林軍大將野呼利,中宗又在城頭“喊話”,導致禁兵潰散,太子功敗垂成,命喪荒山。

後來,中宗被韋氏、安樂公主合謀毒死,中宗弟李旦的第三子李隆基又派親信家奴王毛仲陰結“萬騎”將領葛福順等,終於發動“唐隆政變”,誅滅韋氏、安樂公主等,擁立李旦登基為睿宗。後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歷史小說相關閱讀More+

江山如此多梟

南海十四郎

明末最強釘子戶

兇名赫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