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討論幽州之事
柴宗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2章 討論幽州之事,我竟穿越成蔡邕兒子?,柴宗訓,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到後堂的三人立即開始開小會。
“我覺得田豐他們說的有些道理,但是我總感覺公孫瓚既然把這件事呈現在我們眼前,一定是有他自己什麼特殊打算,只是我猜不到。”劉辯憑直覺覺得公孫瓚大老遠地從幽州北平跑一趟河間國,目的可能不只是過來抱怨“上司不好”這麼簡單,只是他一時之間還是參不透。這話跟外臣說怕他們覺得自己疑心病重總是懷疑臣子,於是他把希望的目光投向兩個弟弟。
劉協想了想,也沒有想明白其中的問題。公孫瓚的行為也沒有什麼可指摘的地方,一切也都合情合理,於是他安慰劉辯道:“大哥你可能想多啦,公孫瓚可能就是遇到這樣的問題,顧及劉虞的特殊身份罷了,畢竟那是父皇親封的四個州牧之一,比一般的刺史權力地位還要大一些。他有所顧忌也算正常。”
“我倒是覺得除了小弟說的這一點原因,可能還有一點。”蔡璟說道。“公孫瓚雖然是個武將,但是畢竟出身貴族,心計並非常人可比。他與劉州牧結怨也不是一日兩日,這麼長時間都未能解決好的問題,拋給我們這樣一些剛來河北甚至沒去過幽州的人解決,屬實是有些奇怪。我猜想這是公孫瓚想要試探一下大哥的能力。”
劉辯撓撓頭,二弟的話很有道理。這麼一想公孫瓚的行為確實帶有一絲試探的感覺。受到啟發,劉協也反應過來,說:“二哥,那這麼說來,公孫瓚帶著長子前來,如果大哥透過他的試探,那麼公孫瓚就會留長子在河間嗎?”
“我猜測無論大哥表現如何,公孫瓚都會讓他的兒子留下。不過就看大哥的能力是否令他滿意了。”蔡璟看向劉辯,解釋道:“若是大哥能讓公孫瓚信服,那麼公孫續就會是公孫瓚留給大哥的一把鑰匙。公孫瓚畢竟常年與胡人作戰,風險有些大。將長子留在天子身邊,將來就是天子近臣,對自己也是一種保護。將來有個萬一的話,自己兒子也有足夠資本繼承自己勢力,也讓天子多一支可掌控的力量。”
“反之,若是大哥沒有讓公孫瓚信服,那就說明大漢天子不過如此,那公孫續就是他留在河北的一步暗棋。將來若是事有變化,透過公孫續,說不定也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蔡璟最後一段說的隱晦,不過劉辯和劉協知道,他說的正是自家父皇時黃巾之亂的場景。只是他現在也算是父皇的兒子,不能直說……劉協提議道:“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田豐先生他們說的倒是有幾分道理。讓公孫瓚和劉虞把話說開也好。若是說不開,就將其中一人調離幽州,雙方就不會再有衝突了。”
劉辯這次也有想法了:“我覺得調任並不是根本的方法。如果調離劉虞,那新調去的州牧若是和劉虞一樣想法則不解決問題。若是和公孫瓚一樣就有可能窮兵黷武。調離公孫瓚的話,北疆短時間內很難找到適合的武將代替公孫瓚的影響與指揮,胡人就有更大的機會侵略我漢家土地。因此調任並不好。”
蔡璟點點頭:“大哥說得對,簡單的調任不能解決二人間問題。那我們不如讓一個既有劉虞懷柔愛民之心胸,又能與公孫瓚有配合不至於內耗的人去嘛。”
劉協眼睛一亮,看了看蔡璟,蔡璟微不可察地點點頭,二人又一致期待地看向自家大哥。
劉辯不負弟弟們的眾望:“我們現在可以讓盧子幹去幽州嗎?這一道命令會不會讓有心人有所警覺啊?劉虞又該怎麼安排呢?他素有人望,又在幽州經營多年。”
見劉辯連調任盧植的影響都想了,蔡璟也是及時為大哥解惑:“大哥放心,此事你只需書信一封告知太后,她一定能辦成。至於劉虞,大哥不必擔心,又不是每個漢室宗親都是劉君郎(劉焉)。只要您不過河拆橋,相信劉伯安也一定會像他的先祖東海恭王一樣,以漢室為重的。”
蔡璟的話也不算無的放矢,歷史上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