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山莊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7章 南向,公元八世紀,孤山莊園,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強漢盛唐,在炎黃子孫心中,中華文明最璀璨的亮點,莫過於這兩個王朝了,以至於一個冠名了我們的民族,一個用在了流落在外時,標註自己的名片,其影響之深,可見一斑。
但如今在洪毅看來,也不盡然,單論這盛唐,初期有突厥、高句麗等強鄰環伺,中期安史之亂為禍滔天,後期更是名存實亡,外有藩鎮割據,內有宦官弄權,哪還算是一個正常國家。
在這樣的條件下,民生艱苦、生靈塗炭,和平時期能混個半飽,一遇災禍必定求存萬難。且不論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階級剝削,單看這天災,就使得多少黎民背井離鄉,遠赴未知尋一條活路。
唐朝國祚二百八十九年,有史可證的水災一百三十餘次,旱災近八十次,蝗災、雪災、地震等也不在少數,這樣說來,就沒有一歲是安穩得過的。
從魏州水災以來,鹽幫迅猛發展,四處宣傳,災民們如今都知道從登州出海,逃難至北方,會有一條生路。洪毅臨行前,萬壽老人專門提及目前泰華的人口,已破兩百萬,翻了三倍,倒是讓洪毅一驚。
去年一年,移民多達七十餘萬,一半都就近去了雄曦。室韋軍府的建立,也添了幾十萬國民,看來這人口暴增,還真不是小事。
所幸現在新墾的農田,數量足夠,加之農科成果注入產業,糧食自給已不是難題。移民多是來自大唐的農人,對土地有著謎一般的眷戀,這倒不是什麼壞事,有了穩定的農業人口,國家穩定的基石便會更加牢固。
至於工礦產業,洪毅毫不擔心,有那幾十萬成本極低的倭人勞工,配以國家層面的布排調控,基礎工業發展就不會出現大的問題。移民中不乏手工業者,大的技術改革談不上,卻彌補了諸多技術細節的不足。
這個群體人數也不算少,倒是充填了中低層管理者的空當。不過洪毅還是想控制一下節奏,一是人口比例出現了變化,會導致原生族群的不滿。曾經的靺鞨、室韋、扶余等字眼,開始頻繁出現在民間輿論之中,討論這江山的功勞大小,資源分配,大有與漢族移民割裂的苗頭。
與之對立,各個農墾城鎮也出現了自我封閉保護的情景,甚至出現了私塾,教授大唐官話與繁體文字。幸虧國家實行免費義務教育,斷了其財路,才使得這些私塾沒有壯大起來。
二是開元十七年十一月五日,唐玄宗行謁五陵,免百姓當年地稅之半。這個訊息洪毅是在津樑第一時間得到的,說明百萬人口的外流,引起了大唐朝廷的警覺,這對初生的泰華,計劃再平穩發展一段時間的規劃不太有利。
唐朝此時人口眾多,國力雄厚,莫說與之發生摩擦,就連被它關注,洪毅都不太情願。是以主動控制唐朝災民的湧入,當算明智,也屬無奈。
一年一度的國務會議是要召開的,每歲制定計劃,有的放矢,實屬必要。洪毅雖不參加,但仍需留下綱目條陳,使國家運作符合自己的思路。新華字典便是其中之一,拼音標註,繁簡對照,對統合文化極有幫助。
另外宇文隆的雜交水稻專案剛一開始,便刊登在了光明月報上。其篇幅宏大,更多的是論述雜交優勢,引到了異族通婚,當然,政府為鼓勵此舉,也頒佈了一系列獎勵政策,勢必要把民族隔閡,儘快消除。
升國旗儀式,自七三零年元旦,也就是泰華國慶日伊始,便即實施了。所有道郡縣府,都將以最高規格,對待此事。國旗國歌,編入小學教程,愛國主義升至理論高度,豐富完善。另外諸如剪髮、洗浴等衛生防疫措施,強制執行,潛移默化之下,去除對大一統不利的細枝末節。
這幾項統合之舉,是七三零年政府工作的重點,泰華是華人的國家,華人是一個種群,便不可再有漢人胡人之分。無論文化語言、生活習慣、信仰傳統,皆要兼顧且融合,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