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_74,穿到明朝考科舉,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色都磨不出來。

他默默吐槽了一句,筆尖稍蘸了點兒金貴的墨汁,在草稿紙上寫下“靖物害者,當念人心之害矣。”

破題當以破意為上,些句背後的意思,便是人心若失於教化,好逸惡勞,雖然有聖人驅散禽獸、平定天下,百姓也不能安居。

破題之後便要承題。破題貴在暗破,貴在渾融,承題卻要承得明快利落。到了這句也不用再找什麼詞代稱原題中的人物,直接取了“禽獸”二字,依“反破則正承,合破則分承”的關竅,承接破題中“人心之害”的意思,轉而發起禽獸為害,人不可自近於禽獸的議論。

“夫人非禽獸伍也,逼人已可憂矣,況復自近之耶?”

承題之後還要用一句“原題”承引本題所在的上文。上文即是孟子講述唐虞之世聖人興替之前,對陳相講的“有大人事,有小人之事”,大人憂心天下,小人見識淺陋,只求自身安逸,故使大人與小人為伍,不安己位,便有危害天下之虞。

而洪荒之世聖人迭興,皆是為了護持百姓。

之後的起講和一二比重新扣題,先講上半題的“禽獸逼人”:出句順議堯舜之世有“聖人繼出”,焚山澤以驅禽獸;而對句反寫天道興替,因舜居火德,堯居水德,天將令火德代水德,是以堯禪位於舜之後有益焚山澤而百獸奔逃,不能再為害於民。

之後再以一句散議“出題”,點明上半題禽獸逼之人害,再以中二比領上承下,從禽獸不待教而誅轉引出人不得不教,從而領入下題“則近於禽獸”。

因中二比論得不透徹,後二開頭的虛詞就用了一個“惟”字,則將禽獸與人對比,將中二比的議論往前推了一步,論人與禽獸當各安其天性。以禽獸當安居山林,不得逼近危害人,而論證人——即孟子所說的小人——也該安於勞作耕織,不得好逸惡勞,如禽獸般只圖飽食逸居。

後二比是全篇議論的中心,要寫得舒長有力,寫出這兩排長句就耗了不少腦力。崔燮剛想閉上眼歇歇,一回首忽然看見提學官正從考棚右側巡視過來,那雙眼從別人的卷子上提起來,正和他的目光撞上。

他心底一激靈,立刻精神起來了,目光重新聚焦卷面,文思唰地也打通了,行雲流水地寫出了束二小股:仍是以禽獸比人,以禽獸趨水而畏火對照小人好逸惡勞。這句寫出來,連大結也有了——來讓聖人對此憂思一下,就能拔高立意照應題面了。

戴御史巡過來的時候,崔燮頭也不敢抬,一筆一畫精心書寫,只盼著學政看在他打草稿都這麼認真的態度上,趕緊相信他是個不作弊的好學生,放心離開。

他磨磨蹭蹭地寫到了最後一個字,學政大人終於動了動。誰知卻不是動身,而是伸手把那張草稿拿起來,低聲吩咐:“你不是過目不忘麼,自己把稿子默寫在卷子上吧,這份我先拿去看。”

崔燮驚訝地抬起頭,戴御史卻轉過身淡淡說了一聲:“好生寫,下一題也不得敷衍!”

他卷著草稿紙悠悠地巡場去了,留下崔燮一個人失落地對著空白卷紙。後面有巡場的差役過來替他續水,悄悄地作了個眼色,對他點點頭。

提學大人還是很看重你的,喝水就不要你的錢了。

崔燮誤以為他的意思是“提學大人很看好你的文章,不是來找你茬的”,心口一鬆,趕忙摸出幾分碎銀子給他,喝了口熱水,提筆繼續推敲詩經題。

院試的慣例是大宗師獨自看卷,看中誰便取誰。戴仁拿了崔燮的稿紙,回去坐在堂上細看了幾遍,只覺其風格和府試略有不同:不那麼恪守繩墨,處處有典,以章句為己言;文筆更灑脫,更傾向於磅礴議論,以氣勢壓人的古文氣概。

他便叫了遷安縣訓導過來問:“這學生縣考的卷子在麼?他縣考的文章也是這風格麼?回頭給我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