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穿到明朝考科舉_74,穿到明朝考科舉,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結果不容他們鬧,也不容他們慶祝,府裡就乾脆利落地另貼了一張榜出來:提學御史已蒞臨永平府,三日後要吊考全府童生,凡考前有行為不檢、惡意鬧學的,一律取消院試資格。

第68章

院試臨考前, 趙世兄和幾個同窗的小學生緊緊拔著崔燮, 要沾他雙案首的考運。捧硯和趙家跟來陪考的長隨都給他們擠得沒地方落腳,只好在外間轉悠, 替他們準備考籃。

院試的規矩比前兩試更嚴。考生只許帶一個長耳考籃進場, 擱些筆墨和吃的, 其他一律不許多帶,連硯臺都是府裡給準備。到考試那天, 府縣學官都要陪著學政在堂前點名, 來一個學生,就要有本縣教諭面認, 保證沒有替考的。

崔燮應號進門的時候, 就覺得滿院考官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 特別是學政大人,從頭到腳,連看了他好幾眼,彷彿要把他這一身兒裝進眼裡似的。他有點懷疑是有落第儒童偷偷告他府試作弊了, 提學大人才這麼盯他, 連忙眼觀鼻鼻觀心, 目不斜視地捏著卷子進了棚。

直到考題發下來,他的精力集中到題上,才徹底將學政大人那目光扔到腦後。

首場照例是一道四書義、一道五經義。四書題是個截搭題,挑的是《孟子·滕文公章句上》第四章的“禽獸逼人,則近於禽獸”兩句,有“禽獸”二字勾連題脈, 也是一道有情搭。

本題所出自的這一章,講的是農家的大師許行自耕織而衣食,陳相從其學,以許子之言問孟子:滕文公名為賢君,為何取百姓之糧充實府庫,不能與民眾一般力耕而食。

孟子給便他講述治天下的道理:天下之人有“大人”、“小人”之分,“大人”憂勞治天下,而“小人”操持耕織百工之事以供養“大人”,一人之身不能兼為天下事。唐虞時天下正處於洪荒之世,聖人憂心民生而無暇親自耕作,難道三代之君就不賢明麼?

自然不是,只是大人與小人職分不同。大人操心治理天下,教化百姓;而小人則在衣食飽暖後知倫理忠義,操持諸役以供養自身,供奉大人,這才是盛世之道。

所以題面雖只寫人與禽獸,文章中也要點一點大人憂心天下,護持下民的意思。

大意和重點都理出來了,就要從題目所在的句子入手,整理出破題來。

題目上一句“禽獸逼人”,講的是唐堯在位時,天下還處於洪荒時代,天下未平,生民多害,而百獸率食人。堯舉薦舜接替自己治天下,而舜令益點火焚山以驅禽獸,令禹疏九河以定九州。

而下面“則近於禽獸”一句講的是天下平定後,后稷教百姓稼穡,使民眾得以飽暖安居,卻失於教化。聖人憂心百姓只知享樂而不知禮教,會像野獸一樣,於是使契為司徒,教百姓人倫大義。

這兩句意思本不相干,只是敘述上古生民艱難之況,並非出自聖人本意。因此做這道題時,不能像府試那道“春省耕而補不足,為諸侯度”似的,將前後句貫通為一,正面破題;而要用反破的手法,從“驅逐禽獸”,“不可近於禽獸”的角度來破題。

破題時不得出現原句中的人事物名,所以原題中的“禽獸”二字就得以“物”代替。原文講的不只是禽獸,又有洪水,所以文中不能繞開洪水,破題時也要將洪水和禽獸併為一類——即危害百姓生存之物。而從“人不可近於禽獸”這個角度來破後半題面時,也該抓住“危害”,使破題上下相應,渾然成為一個整體。

崔燮一面想著,一面在考場發的青石硯裡研墨。

墨條在硯裡墨條頻頻打滑,發不出色來,研了許久才研出半池墨汁。但院考為了防止童生夾帶作弊,統一都配給這麼難用的粗製硯臺。他好歹練過騎射和武藝,兩膀有幾十斤力氣,那些平常連門都不出的文弱書生,恐怕連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