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7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就似胡服般利落了。”
抱怨歸抱怨,他出門也沒帶窄袖的衣裳,只好一層層裹在胳膊上,拿帶子狠狠纏住,免得抬臂時有妨礙。
一旁的徐縣令含笑勸他們:“兩位老大人穿得不算麻煩,且看場下那些少年人,多的是穿著曳地長袍和高底兒靴的哩!不光要勒袖子,還要把袍子裹到腰間,又要找僧人借鞋——不然可如何滿場跑著接球呢?”
他們好歹還只要纏袖子,省事多了。
幾位大人先纏裹好了,叫僧人比著宋時那場地多畫幾個框子,中間拉上網,便各各下場親試。
下了場才知道,這羽毛球打起來可比平日蹴鞠更不容易。
那球扔到空中容易,要拿手上的拍子找著球,再把球打到網對面的場子裡卻是千難萬難。對面打過網的來球也忽高忽低、忽遠忽近,雪白的球飛在空中又容易叫陽光擋住,只見它從對面拍上飛起來,還未見球到何處就已經落地了。好容易接著球的,那球只在拍子上彈兩下便落到了自家場子裡,不肯往遠處飛……
看人打球有來有往,輪到自家滿場撿球。
好在撿球也不光是一個人撿。自家連打幾回打不著球雖然著急,但抬眼看看四周,多的是弓著腰撿球的,拿拍子顛球顛到落地也打不出去的,打不好球的煩鬱便散去,只留滿心快活。
場上自嘲聲、笑語聲不斷,下場的人打的投入,場外人看得有趣,宋時這個示範的人也可以功成身退了。
他接住一個嶽舉人打過來的球,卻不再打回去,而是側拍撩向空中,自己來回接了幾下消磨掉球的動能,而後抄入掌中,走到網前說:“嶽賢弟稍候,我去換個人來與你打。”
嶽舉子見他都要下場了,自己也不好意思霸著場子和球拍,便說:“我也打得夠久了,便與宋狀元一道下場歇歇兒吧。”
兩人將拍子轉交旁邊等著的書生,到廊下尋僧人要了杯茶喝,坐著看別人打球。
他在場上時還沒注意到,坐在上頭看著才發現能摸著網打球的人少,大多人只能旁觀,廊下幾位老先生看得更久,恐怕也有些無趣。
他想起自己車裡還有一套給小孩釣魚玩的磁鐵魚,便叫書童去取來,開啟盒子給人看:“我帶了些木魚來,諸位若有愛釣魚的,咱們到廟後池裡釣魚如何?”
木魚怎麼能釣?
別說幾位在廊下閒坐的老大人,便是一心看球的年輕人也叫他這句話吸引,湊上來看熱鬧。那盒子裡恰擺著十條魚,分別雕出了鯉、魴、鯿、鯽等魚的形象,有的身子順直、有的打卷,有的張鰭擺尾,有的鱗片乍起……都不過手指長短,纖巧可愛。
雕工精細,形象分明,可還是木魚,木魚又怎麼能釣?
李中書拿起個鯉魚細看,擺弄魚鰭魚尾,卻怎麼也看不出其中關竅,含笑搖頭:“這魚怎麼看也只是木魚,難不成入水還能活了麼?魚腹中定然有個機關,卻不知是什麼,宋狀元寧不肯先透露一句麼?”
入水雖不能活,卻能自己吻鉤。
民間發明家宋時矜持地笑了笑,只說:“咱們尋僧人要幾個魚竿來,到池邊一試即知。”
寺裡雖沒有魚竿,這木魚釣起來也並不需要真的魚竿,只要有竹竿、麻線,串上浮標、粗縫針便足以當作魚竿。針也不用砸彎,他要用的不過是磁鐵吸鐵的性質,砸了針那些和尚還要重買,怪浪費的。
這些僧人平常也做些生活賣,心靈手巧,砍個竹子綁釣竿不當什麼,過不多久就都做好了,拿到前頭奉給檀越們。知客僧親自引著他們到後園一個澆地用的水池邊上,宋時從匣中取出木魚,繞著水池一個個分開投了進去。
本來就是為在缸裡釣魚做的小魚,放到正經水塘裡眨眼就衝沒了。池中原有些野生的小魚,見人灑下東西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