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5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孩子在外頭哪兒吃的著什麼好的,還是得家裡做的才補身!
自家做的冰鵝、臘鴨、紅燒大鰱魚、砂鍋燉的羊肉、五花肉,還有特地從回回人那兒買的他愛吃的牛肉、乳酪,家裡最拿手的驢肉鍋子、白切驢肉、驢肉餃子……
原本吃飯的時候,老太太都得揀出來最好的給孫子們吃,可宋時這一回來,他娘和嫂子們的筷子就都不住往他碗裡伸,不一會兒一個大碗就冒了尖兒。
三個孩子眼巴巴地看著,竟盼不到親媽給自己一個眼神!
幸虧他們叔叔還知道不好意思,忙著把碗裡堆的鵝腿、鴨脯、好肉塊揀出來分給侄兒們。
他大嫂勸道:“他們小孩子吃什麼不是吃,你在外頭一待六七年,都得忘了家鄉菜的滋味了,正該多吃點兒!”
二嫂更是唏噓:“聽說南邊兒一盤菜只放這麼一小口,哪裡夠人吃的?還都魚、蝦、大米乾飯這些不頂飽的東西,怨不得時官兒光長個子不長肉呢!”
宋時很想提醒他們一句,他爹帶他上任時是帶了廚子的,做的菜跟在家裡時差不多,回京之後就更不用說了……
再說,福建雖臨海,但他爹做官的武平縣卻是在武夷山脈最南端,客家人多,口味像中原湖廣那邊兒,雞鴨魚肉都不少的。
他反過來給娘和哥嫂夾肉夾菜,安慰他們:“我們年年不都捎回那邊兒的雞、肉、火腿來嗎?在福建也是吃肉多,也有不少種麥子的,我們在那邊吃不著苦。”
說起這個,倒想起趙書生送的清醬肉,叫廚下切了蒸蒸,端上來給家人們吃。
這清醬肉是在醬缸裡醃出來的,滑腴美味不輸火腿,又因放的時間短,味道更清鮮,直接切切其實就能上桌。不過這是要給孩子吃的,需得做熟了才好,他才叫人切了蒸上來。
他弄來的什麼他娘都吃著好,吃口清醬肉也要誇這肉就是京裡做得才地道,家裡原先買的都有股陳醬味,不如他帶來的這塊香甜。
他趁機跟母親安利京城的好處:“我在京裡已經買了個小院兒了,早晚爹回來也在京裡當值,咱們一家子都搬過去團圓豈不好?就是離著皇城近的地方貴些,咱們也不妨在城外買個別業,平日住在京裡,休沐日和長假就出城松泛。”
京城還有許多好書院,霖哥兒霆哥兒過去就能進大書院了,比單請個先生來家教的還好。霄哥兒今年也六歲了,人家高門大戶的孩子都是四五歲就上學,他過去也能跟著哥哥們上學,早學早成才。
當然,要是二嫂寵孩子,省不得霄哥兒太早上學,就交給他這個叔叔開蒙也行——他當年可是寫過古代蒙學小論文的,參考文獻背了一圈……就是沒過稿而已。
他大侄兒早聽叔叔說了要進京的事,知道是一家子都進京,倒沒什麼抗拒;二侄子反正已經念起書來了,在家在外也差不多少,去京裡還能換個新鮮地方,也自願意;唯有最小的霄哥兒聽說自己進了京也要念書,急得嘴都扁起來了,小聲叫了一聲“娘”。
他娘歡天喜地地看著他叔叔說:“他三叔真要給我們霄哥兒開蒙麼?這可是他的福氣了!不過你當官兒的得給皇帝老子辦事,哪有工夫常盯著他,不如還是把他送個書院唸書,你哪天有空哪天指點他一下就行。”
宋時笑著應道:“二嫂說得是,我這些日子歇慣了,差點忘了國朝要編新書,我還兼著刻書一職,還真不能像哥哥們當初教我時那樣教侄兒們,只能偶爾給他們講講。”
兩個大人幾句話間就定下了要讓霄哥兒提前上學的事,嚇得孩子眼中含淚,委屈巴巴地看著父親。
他爹卻也沒留心這個一向寶貝的獨子,而是在勸老太太:“爹和時官兒在南邊時,咱們一家子沒奈何要分開。如今他們都到京裡了,離著保定不過三百里路程,口音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