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9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反正現在還沒製出氮肥來,這片稻田裡施的全是有機肥,頂多底肥裡摻些磷塊巖粉,不怕化肥汙染,養魚又不耽擱施藥,有益無害。
他從容解釋道:“下官在不同環境、土質的地方都要開闢試驗田,針對土地、糧食品種不同配比不同的肥料和栽植手法。這片稻田所種的是莖杆粗壯的矮種粳稻,可以放魚,換成細杆的就不能兼養魚。不同種水稻栽植和肥料配方不同,而旱田中種的那種大豆又與水稻不同,別處還有種油菜、瓜茄的,又有別的配方……”
一田一方,就為試出最高產的配比。
其實稻田才是他準備最多的試驗田,畢竟朝廷收糧都是收水稻,市場上糧價最高的也是水稻,水稻就是他們府裡的命脈。只要水稻畝產能達到五百斤,漢中府的經濟民生就穩了,甚至可以抽出部分農門專門從事重工業生產。
這在不懂行的周王聽來,只覺得肯定是高產,值得高興,而在懂行的人聽來,實在就像天方夜譚一般了。
漢中雖然是溫暖溼潤的盆地地形,但內陸地方究竟比不了江南、湖廣魚米之鄉,一年平均也就產兩石,也就是三百斤糧,若能產到五百斤……
楊大人怔怔看著他的臉,企圖從他臉上看出這是真話還是他在做夢,跟車的差役們都忍不住叫了幾聲大人,想問問大人說的是真是假。兩位長史也是有常識的人,連連搖頭,對周王說:“宋大人這話說得也未免太高了,哪有稻子畝產能到五百斤的?有三四百斤就算極高的了。”
連四百斤的他們也沒親眼見過!
南方畝產高,那是一年兩熟、三熟之故,卻不是一茬稻就能收到五百斤!
面對眾人質疑的目光,宋時不過矜持一笑。桓凌袖手站在農田旁,心中潛湧著驕傲,替他回應眾人:“此事能不能成,不在咱們眼下信或不信,須待秋收再看。若是不成,便是宋大人白折騰一回,擾了百姓耕作,我們兩人願掏出俸祿彌補這些借地做試驗田的人家。可若是成了,三位大人又當如何?”
若真能成,這豈不是利在蒼生的大計……
楊大人心潮澎湃,當即應道:“那本官就替宋大人上書御前,求聖上將大人重調回京城!”
不,調回京裡就不用了!他好容易才調出來跟桓小師兄一個地方辦公呢!
宋時氣都來不及喘,急忙攔了他一攔:“大人言重了!我到漢中是聖上安排,咱們做臣子的怎敢左右上意?我們的意思是,到時候請楊大人與兩位長史各做一篇文章,幫我推薦科……下官總結的種田經驗手冊就好。”
第171章
種田經驗手冊?不就是農經麼?
要他們給農給寫個序文還不容易。他要真能一畝地種出五百斤水稻,莫說寫序, 就是給他立傳豎碑建生祠都可以!
楊大人痛快地答應了。
褚、馬兩位長史雖然沒有楊大人的地位名氣, 卻也是正經考中的甲科, 隨周王殿下出京時得賜了翰林身份,寫個序也不在話下。甚至對他們三甲同進士來說, 能為三元及第的宋時寫序,還算是提了他們的名聲,自然也都肯幹。
不過他們這些進士哪個不是有家底的, 少說也是耕讀傳家, 能供得起他們清清淨淨唸書。是以三人對種田的理解多半隻限於“九月築場圃, 十月納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麥”;“開軒面場圃, 把酒話桑麻”;“稻花香裡說豐年, 聽取蛙聲一片”……
楊侍郎被水稻畝產五百斤的前景激勵得文思湧動, 胸中堆滿華章, 當場便要吟出一段。但要念出文章時,又忽然想到這是給農經、給畝產五百斤稻穀的秘法寫序, 總該言之有物, 寫些與耕種相關的東西。
他不禁低頭去看試驗田間的水稻, 跟別處田裡的相對比, 想找出些特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