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周王目送他出門,回頭看見徐公公手裡的書信和單子,便吩咐道:“將信拿來,單子念一念,司馬長史帶人收拾一番吧。”
漢中能送來的無非是些藥材、衣飾,還有些王夫人親手做的、能久存的醃肉、糖食。大約是上回臨行時見著宋大人收拾出的一車行李,受了觸動,王夫人也往這邊捎了幾件毛皮大氅、背心、手套,還有幾個銅手爐、腳爐。
形制都是按著親王禮服的規格做的,穿上必定有個皇子的體面。
她的禮物備得色色合制,信也寫的一樣端方得體,中規中矩。周王看著她的信,不禁想起她和李氏入王府之後,元娘周全得體地照顧她們二人的模樣。
從前元娘初入宮時,更有幾分清高沖淡的文氣,那時卻不知為什麼,周身縈繞著漢中的王氏一般和光同塵的端莊寬容。
也不知她現在好不好,腹中的胎兒如何。不知父皇肯不肯讓桓舅兄回京看一趟。
他想到孩子,初為人父的激動和緊張就越發如火焰般從胸中燎起,手中的信也看不下去,閉著眼聽徐伴伴唸了陣禮單,忽然問道:“咱們可還有什麼適合小兒衣料、藥材?再挑些好的讓人送回王府。”
他們久在漢中,連周王自己都過著極儉省的日子,哪裡還有什麼比得上京中的好衣料?
徐內侍險些動了把來時給聖上、娘娘備下的禮物挪給小皇子的心思,苦苦回憶著帶來的東西里還有什麼適合給嬰兒的。他隨著司馬長史下樓去看行李,邊走邊想了一路,忽想起出發時宋大人給他們一行人收拾的棉線織片——
宋時的水平也就到了織片、織筒的地步,再後頭全靠裁縫。是以他們漢中婦女就業指導中心外包的活計多半是整塊見方的棉線條或筒,他們出發時宋時除叫人裁了線衣,還給他們帶了許多織好的布料,以備路上縫補替換。
這些料子雖然是民婦所制,染的都是些大紅大藍的俗色,亦無精細的花紋,唯因如此,倒似乎更適合嬰兒。
嬰兒的衣裳豈不都要縫得細密光滑,衣裡兒沒有線頭的?何況線織的衣裳鬆緊合度,身在身上既不裹身也不容易鬆脫,穿著更舒服。或者不只送面料,再叫隨行的巧手宮人改做成襁褓,豈不更合適?
小殿下出生,殿下特賜下衣裳,自是又比只給幾塊料子更顯父子情深。
他將這般打算與司馬長史說了說,兩人合計好了,便聯袂下樓去取布料,還要叫隨行的太醫來挑些適合王妃、小殿下的藥物。到樓下放行李的屋外,卻見那信差正指揮人從房裡往外搬東西,指指點點,搬出來的箱篋堆了半個走道。
徐公公驚訝道:“怎麼往外搬東西?咱家與司馬大人正要給殿下尋衣料呢,你們這是搬什麼?”
不是搬殿下的東西,是有宋知府給桓僉憲的箱籠混在裡頭了,他都認得,便先叫人往外搬搬,不然堵著門口,周王殿下的東西反而不好拿取了。
徐公公與司馬長史頓時想起桓大人方才取走的那封厚實的信與同樣厚實的禮單,下意識“哦”了一聲:宋大人如此賢……能,送桓大人的東西比他們王爺的側室備下的還多,也不奇怪。
桓大人手裡那麼厚一沓家書,不知何時才看到禮單,也來與眾人分享一下他這位賢契送來的佳品。
單是他那遮擋陽光的墨鏡,這一路上就叫人實受了不少好處,更不必提槍上的瞄準鏡——學會算角度之後打獐狍鹿兔都打得比往常準。這一路上只是有各府官員、守軍護送,沒遇上山匪虜寇,若遇上了,說不得他們也還能繳平一窩呢。
兩人想到他的好處,也不嫌士兵們搬這些行李堵路,還好聲好氣地吩咐道:“這些也要輕拿輕放,莫因不是咱們殿下的東西便胡亂往地下扔。”
那些親兵念著宋時是個文曲星下凡,又給他們做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