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21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若不捨得買肥料,要自己追肥,也可以記下稻禾異狀,到宋大人劃定的三十一塊試驗田所在,詢問專門耕種試驗田的農把勢,他們都有經驗。若然這些人都解決不了,那就到漢中學院尋專修農學的學生,自然能給他們解答。
臺上龐舉子的講學中夾著廣告,廣告中雜著農學,深入淺出,全情投入;臺下正坐著幾個給宋大人看過試驗田、對照田的莊戶,興奮地高談闊論,講述經驗。臺上臺下的話語相互呼應又奇異地互不干擾,來看戲的莊戶聽了臺上聽臺下,聽了臺下聽臺上……
縱然記不全臺上的“要使人之力足以治田,田之收足以食人”,臺下的“返青分櫱期因缺草木灰精而生赤枯病”,但在這兩批人數次反覆強調下,都已經記住了“水稻有異狀找漢中學院”。
宋知府要他們記住的就是這點。
就是辦高價考研培訓班,一堂課上下來也有的是學生腦中空空,如同沒上過這課,何況這些來看熱鬧的鄉民?
能讓他們記下些現代耕種知識固然可喜,那些記不住專業知識的也不要緊,能知道耕種時向誰取經,用肥料到何處購買,就是他們宣傳工作的最大收穫了。
宋大人摸了摸下巴,捋了一把尚沒留起來的鬍子,含著幾分得意自矜對周王和未來的學員們介紹道:“‘富國必以本業,強國必以正兵。’農桑為天下之本,下官開辦漢中學院,培養的斷不是那等‘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腐儒,而是懂實學、專本業的真名士。”
每回休沐日,他帶學生讀書之餘,總要領他們到漢中經濟園和各區試驗田看看,講解其中所含“物理”,還佈置了觀察作業。
一月一篇,寫成千字小論格式,交他親自批改。
“致知在格物”麼。
“今日格一物,明日又格一物”,格完之後再寫成文章,不僅能“豁然貫通”天理,還能兼顧著練習考試文體,到考場上自然“下筆如有神”了。寫論文亦不能全盤照抄老師教的,須得過自己的心,如此寫過的東西也就能牢牢記住。
胸中有物,到上臺講學時便可信手拈來。
桓凌這小半年在外奔波,沒能和他一起培養他們漢中府學的子弟,素覺遺憾,如今聽他講述教學方法,就像是與他一同教導了這些學生一般,欣然誇讚他:“賢弟總是這般會調教弟子,當初咱們在京裡,我就十分羨慕你因材施教之能。如今我回了漢中,終於得機會與你一同教導學生,也能見識你講學的模樣了。”
是啊,宋三元可是主持過福建講學大會的人,他們在京裡就都聽過福建講學大會的聲名,也曾經期盼著他在京城也辦個這樣的大會,自己能得機會上去講講呢。桓僉憲也是在福建講學大會當過老師的,想必教學的功力更深厚。能得這二位親自指點治學之法,本地書生倒是有福。
宋時被別人吹捧還要自謙,被桓凌誇讚時卻著實有些輕飄飄的,抿了抿唇,含著難掩的笑意道:“其實我教他們的不多,主要是靠練。這些學生初上臺講學時都有些僵硬,甚至不帶著稿子不能講完全場。能得今天這樣熟練,還是因冬閒後我帶著他們在鄉間講過許多場,慢慢練出來了。”
他講的都是極樸素卻又實打實有用的道理,聽得十位大人頻頻點頭。
不錯,少年人就該多磨練,年節間也不可放鬆。
讀書人豈有隻會做文章,不會在文會上講學論道的?看這位舉子坐在臺上講的流利架勢,定是在鄉間講多了,歷練出的氣度與辯才。
這些學生能跟著宋大人讀書、操持實務,實乃三生有幸。
“可惜下官等身負皇命,不能將家中子侄帶來,如若不然……”戶部何員外郎攥起空拳在掌上擊了一記,恨自家子弟錯失了臺上那位舉子一般的歷練機會。
他身邊的白員外郎卻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