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37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19章
此時正是寒露前後,天色漸涼, 夏秋多雨的時候過去, 河中水位也漸漸降低, 岸邊淤泥裡一片蛙聲鼓譟。稻田兩側的農田已染上了一片粲金,田裡泥土已經曬乾了, 莊戶們揮著釤刀、鐮刀,一叢叢地收割新稻。
割下來的稻子堆在道邊曬穀場旁,有的人家曬場上擺著轉輪式打穀機。鐵鑄的、釘滿梳齒的轉輪隨著腳踏的節拍飛轉, 另有人抱著稻杆, 將稻穗放到輪上, 便被高速轉動的鐵齒梳下來,拋飛向對面。
宋時趴在視窗看著稻穀飛轉的情景, “嘖嘖”嘆道:“看咱做的這人力打穀機, 幹活兒也不比電機差多少嘛, 還靜音、環保, 不容易出事故。”
他雖然沒發明過什麼東西,全靠搬運, 但也時常以民間發明家自居, 看這些東西都跟自己的孩子似的, 哪哪兒都好。桓凌也湊上去看這片農家豐收景象, 度著那裡離大道的遠近, 提議道:“要麼你在車裡等等我,我下去問問百姓們如何看宋知府的惠民之政,回來告訴你?”
宋時這一上午也躺了不少時候, 此時摸著腰腿也不大酸了,索性就要跟他一起去。
桓凌還擔心他哪裡不適,宋時直接抬手,按住他的雙唇:“你也把我看得忒不濟了,我這腰也是能隨便做一百個仰臥起坐的,昨晚那都不算什麼。”
就是有點兒肌肉拉傷,慢慢活動也正好活動開了呢。
他叫人停了車,桓凌便先跳了下去,替他搬了登車凳,又伸出手扶著他,讓他穩穩當當落地,兩人一道往道邊走去。
隨行的白役們也要跟上,宋時擺了擺手,吩咐道:“不必跟上來,那些都是力農的莊戶,又不是亂匪,哪裡就要這麼多護著。”
這兩年因著工廠用人的關係,漢中附近已經經歷過多次人口普查,凡有工作能力的壯年男女都叫他篩過一遍了。別說這土地平坦肥沃的河谷地方,連天台山等地野山溝裡藏的山匪、馬幫之流都沒有跑得了的,都在各礦區、廠區勞動改造著呢。
如今的漢中府,已經不是他們剛到本地,在外頭住一宿都要擔心有賊的時候了。
他們也不帶隨從,只兩個人相扶相伴,踱著方步緩緩下了官道,走向圍觀打穀的百姓。
此地離著試驗田所在的秦家灘尚遠,平常兩人也不在此地停留,那些打穀的不認得他二人,只當他們是出來秋遊的普通學子。但百姓對書生天然有些敬畏,這片曬場的主人家便倒了粗茶給他們喝,問他們是哪裡人。
不像是漢中府的學生,漢中的學生看這些機器早不新鮮了,沒有特地到田裡圍觀的。他們斷然是外地學生,特來學他們漢中知府富民之術的。
宋·漢中府致富帶頭人、各府官員學習的榜樣·時笑眯眯地聽著人誇自己,桓御史還更有察訪民生的自覺,問眾人:“你們曾見有外府人來學富民術?你們可覺得自家的日子寬裕了麼?”
那來送水的老漢笑道:“自然富了,先生們不見這些穀子麼?往年一畝田裡可打不出這些穀子。收了稻又要拿打穀桶打,那時可要全家老幼一起打,搶著打下來曬乾……“
那時連自家喝水的工夫都沒有,哪有心招呼客人。
如今種稻有漢中學院的小先生們教,收稻又能租借來起大釤刀和極快的鋼鐮,還有這打穀機——膀不動身不搖,拿腳一踏就打掉那麼一大捧稻粒,這還叫幹活麼?
老幼婦孺都幹得了這些事,壯年更不必都留在家裡:去知府大人的經濟園做工;或到碼頭、礦上,或給城裡大戶的工坊做工;或與人收稻、舂米、扛包;或販些針頭線腦、到各村鎮做些小買賣……
這一年不光有糧食,還能攢下些錢。到冬天若輪到這一甲服徭役,便去給宋大人做工修修路、修修水利,也心甘情願。明年開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