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再面試,層層篩選出職校班裡理論、實踐水平最紮實的學子,推薦給巡撫大人做幕僚。
巡撫身邊的官員與知府身邊的官員,閉著眼也知道誰高誰低。
這場考試大半個學院的學生都來報名,連研究生班都有不想科舉,只願在這學校鍍個金就去捐官的學生來參加考試。金提學在學廟裡考,楊巡撫在學廟外考,兩場考試的目的都為從千百學子裡層層篩選出人才,考場紀律皆極嚴肅,只考捲上的內容一文一理,也算得相映成趣。
漢中府上下,都被一片墨香、油墨香浸染得清華絕俗了起來。在這片氣氛感染下,不管是哪個學院的學子,又或是上過掃盲班的普通百姓,彷彿都多了幾分好學的精神。
金提學終於取得了絕俗的才子,楊巡撫也選中了最務實的幕僚。
考試結束,兩邊考場都收拾利落了,金提學便來向宋桓二人道別,又拿出一封考語交給楊巡撫,解釋道:“下官一去,便要從南往北轉上一圈,不考完全府學子不會再回漢中。宋知府考評就在四月初,下官怕到那時再由驛馬來回傳信,耽誤了他的考評,便寫得考語在此,望大人收下。”
楊大人並未推託,收下了紙條,感嘆道:“本官也想著要回榆林,處置煉油事宜,不能久留在漢中了。今得賢弟提醒,本官也該提前看看他的考語如何寫了。”
楊大人行事雷厲風行,從宋時在知府任上的政績、操守、才識查起,細細列其事蹟。到四月初,宋時俸滿三十六月時,又令長安府查了他在任三十六個月內可有錢糧積欠等事,都考察得清楚了,便將一封奏章飛馬送至吏部。
祀神、養濟院、糧稅、田地、驛馬……一條條舉得出豐富實績的考核表攤在吏部尚書張閣老面前,看得他心花怒放,恨不能立刻出去向人炫耀自家弟子。
然而誇完之後,這弟子就不能跟桓御史一般留在漢中了。
張大人咬緊牙關,捻斷了幾莖清須,終於拿起那份寫著大大的“稱職”的考核單,遞給下頭員外郎,淡淡說了聲:“漢中知府宋時可留任原職,將這考語拿去存檔。”
第226章
每年官員考滿,必定要將任內事蹟功業集結成文冊, 呈送各部核查, 然後才會遞入內閣, 呈御前裁斷。張閣老吩咐考功司將那份事蹟冊存檔時,六部上下都已經傳遍了宋時考滿庶績:
依考核外官的《責任條例》, 須考察祀神有幾、養濟院孤老若干人、官軍田地與官糧民糧……至民人犯法被誅者幾人、警跡人幾人等共計三十一條。
責其最重者,就是田野、戶口、賦役、學校、訟獄、盜賊六項。
但立國百年以來,因著隱田隱戶、災異、邊患種種緣故, 朝廷錢糧越發吃緊, 六政之中漸“以催科為殿最”。而宋時這“催科”一項, 簡直足以讓陝西清吏司員外郎及以下諸官給他家送牌匾去:
陝西地處邊遠寒旱之地,災異頻發, 近年又有達虜侵邊之事, 糧稅年年都是難題。各府輸進戶部的賦稅僅夠八分, 將將到了考滿資格, 運往邊關的軍糧更因路上運轉不便、押送途中消耗而年年不能足額給到。此外更有因輸糧不足稅額八分而被黜的,有報災報荒, 求朝廷免錢糧稅賦的……
而宋時上任後第一年便獻了嘉禾瑞麥, 第二年又將種嘉穀之法傳遍府治。三年考滿之際, 不僅他們漢中府繳清了三年足額的錢糧, 更連周遭諸府、陝西鎮、榆林鎮等軍鎮都受惠於其肥料, 解抵京中的稅銀依時足額,給戶部緩解了多少難題。
至於收容流民,增戶口, 開田野之功,一年勝過一年,戶部舊檔中記得歷歷分明。又因他善行德化之教,百姓聽其訓誡,民間也改了溺嬰、棄嬰的陋習,三年間新生人口比往年多了一二成。再過十幾年,這些人又能成親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