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0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爆燃, 黑煙騰騰而上。空中像隔了一層霧簾般,將那一片山石映得模糊搖盪。靶子鐵皮打的,下方只有光禿禿的土石, 那火焰竟不須借依草木而燃,兀自在一片山石間獵獵燃燒,風吹不滅。
這把火還未熄,另一道爆炸聲便連著而起。火光黑雲之間,只見桓凌挽著右袖,利落而精準地接過點燃燒瓶扔向遠方,身上窄袖棉袍厚重的衣襬都被熱風吹得向後飛揚。
原來地面一片片焦黑,竟不是原有的草地被燒,而是石頭直接被燒焦的痕跡。
遠在桓凌身後的周王與楊巡撫等人都被這場爆炸與大火吸引住,久久不能回神。直到桓凌重新回到他們身邊,周王才從這場爆炸中驚醒,喃喃嘆道:“這就是石脂水中煉出來的油……這豈不是能把一座石頭山也燒了?”
是啊,汽油水澆不滅,所以他才帶親王和巡撫大人們到這既無人跡亦無草木的荒山。若是有草木的地方……他莫名想起了他師弟親自題詞、刻印,每到清明就派人大力宣傳的防火標語。
他回頭看自己製造出的火海,沉重地點了點頭:“這裡都是石頭,汽油燒盡,火也就滅了。若是有草木之處,周圍枝葉不久就能被火烤乾,便成了天然柴薪,少不得勾一場大火。”
周王想起那景況,亦是心有慼慼焉:“難怪宋先生嚴抓在山上點火的,一到清明燒紙時便到遣地方上里長、甲首們到處巡察,遇有點火不熄的還要抓了罰紙呢。”
漢中府從前的收入大半兒來自打架、偷竅、通姦的罰銀,如今風氣好了,舊日犯罪的都在官方廠坊裡勞動改造,罰紙罰銀倒多半兒從燒紙、放炮這些易出危險、卻又因傳統民俗之故不能改的地方來了。
這一場火卻是見仁見智,周王看見的是該注重消防安全,楊大人看的卻是在戰事中如何運用此物。
這汽油瓶見火即燃,火勢又大,的確可用。不過要小心風勢,也不可離得太近。楊大人腦中已勾勒出瞭如何在實戰中運用此瓶,當即拊掌道:“此物甚是實用,或者配合弩箭、投石器而用,或者索性提前布在虜寇進犯的路上,以火箭引發……”
他當下便拉著桓凌研究起此物用法,回到漢中府城,又要看他們的煉油塔,親自看產黑乎乎的石脂如何變成清透的汽油。
煉油其實也不難,爐子早造好了,頂上裝了雙金屬測溫計,只要注意溫度,入料出料注意安全便是。
三場考試間隙,宋知府也能抽出工夫來陪巡府大人考察分餾塔,推銷杜仲膠制的骨折夾板、水管彎頭、接頭等物,順便向他介紹更適合缺水地區的,用杜仲膠接頭接合竹管做水管用的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法。
漢中府雖臨著漢水,但北邊山區也有缺水的地方,雨水少時就有絕收之虞。宋大人一個到現在還在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無神論者,自然不會去祈雨,寧可花銀子補貼乾旱地區農戶鋪設水管。
他在漢中摸索出的經驗,擱在陝北乾旱少雨之地也是能用的。
“節水”二字就深深打動了楊大人的心,越發讓他對建石油工坊,精煉出各色燃油、提取杜仲膠一事有了興趣。
此物既可用於民事,更可用於軍屯!陝北諸府十年九旱,榆林鎮外更是接著沙漠,少有水澆地,種不出多少糧食。軍人吃的多有商戶從陝南、四川一帶送來的,本地連軍屯都建不起,不能自種自吃,總叫人不夠安心。
有這種既能節水又能供莊稼生長的法子,至少軍中就能供上麥子、粗糧了了。
楊巡撫心頭髮熱,對那小小的煉油塔也越看越愛,恨不能立刻帶著塔、帶幾個會煉油的學生回去建起煉油廠。
宋校長正盼著他能幫自己擴大石油生產,豈有拒絕的道理?不僅肯給他學生,還要給他最好的——他們二人特地辦了場考試,先筆試、後實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