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力也多,可這部牧民初降,朝廷還不放心他們,正要多給他們安排些事,把他們安安分圈在涼城。而對牧民們來說,養牲口總比跨行搞礦業容易,想必多養一陣子就習慣了。
第253章
姚郎中傳罷旨意,便急趕著回京覆命, 周王也不狠留他, 只叫人給他裝了些餅乾罐頭之類的新式軍糧, 方便他們路上飲食。
姚郎中從涼城出來時,齊王那裡也給他裝的這樣東西, 路上吃著誠是乾淨、方便。他們做欽差的不似到地方做官、探親,能慢悠悠一走數月,都是趕著覆命的, 能省些時間就要省些時間, 因此也不推託, 就捎了一袋子軍糧走。
周王令府中兩位長使與漢中諸官一道送他,自己回到書房, 與桓凌商議如何安頓牧民。
都是親戚, 也不必虛客氣了, 直接問:“宋舅兄如何說?”
他桓舅兄倒還有些知羞, 瞟了瞟外頭侍候的內侍,退後兩步, 恭敬嚴肅地說:“我們怎敢當殿下這一聲‘舅兄’。”
都“我們”上了, 就別不敢當了。
“正事要緊, 舅兄不要再問這細枝末節了。還是說說你們對昨日那份旨意有甚想法吧。”
是啊, 邊民內附是王師的功績、朝廷的面子, 亦是聖意所在。這麼件大事擺在眼前,哪裡還顧得上一個稱呼呢?
桓大人於是暫放下禮儀之辯,說起正事:“老子曰:大國者下流, 天下之交,天下之牝。我大鄭廣有天下之地,自然也當有容納天下各族的氣度。那部牧民既要內附,便是大鄭子民,殿下如今鎮撫九邊,自然也要如父母般保愛他們。”
將來他們若敢反叛,或為虜寇作間,鎮邊的將士自會殺敵。但如今聖上既許其歸附,約麼是取個千金買骨的用處,這些人是必定要安置好的。
周王點點頭道:“誠如舅兄之言……可那些部民如今就安置在涼城,咱們之前巡邊時也止走過大同一帶,不曾出大邊外,本王是有些擔心那裡不合適挖礦脈、興工業的。”
周王比著漢中與九邊諸省發展的程序,總覺得要搞工業總得先有個石礦、鐵礦、煤礦、油礦之類的,沒有礦就辦不起工業。
他愁的就是草原上沒處挖礦,他那上馬能巡視九邊,下馬能彈劾大臣,斷個袖都能斷著治世能臣的大舅子還偏偏就要往他心口戳,徹底斷了他挖礦的念頭:
“誠如殿下所說,我二人昨夜商議良久,也一般覺得這草原不是產礦的地方。自漢時《管子·地數篇》中探礦六條,記的都是如何望山選礦,《千字文》中也有‘金生麗水,玉出昆岡’之句,可知那礦脈多半兒緣山水而生,何曾見人從草原上掘出礦的?除非以後又有新技術,隔著草皮便能探出其下藏著什麼金石,不然茫茫千里草場,一馬平川,上哪裡尋其中礦脈去?”
就別指望在涼城挖礦了。
他倒是知道涼城之外有湖名岱海,水草豐美,正是養牛羊的上佳之地。那些牧民住在涼城,就叫他們在居處建舍圈養牛羊,附近再建場加工牛羊肉與皮毛,便是最好的安置措施。
這是他們兩人推敲半宿——還勞宋大人的神,在晉江網上仔細辯認了一張不花錢的縮略版涼城地圖——的最佳結果。宋知府為著安置邊民這樁大事,晚上連知府衙門都不回,生生跟他商量了一宿,早晨又忍著睏意去送的天使。
桓凌想起此事便心疼,唏噓地說:“時……宋知府已寫了章程,這都是他心血所結,望殿下采納。”
那章程就落在他臥室裡,大略舉措已出,只差細節待填充,待他一會兒取來給殿下看。
周王殿下並不計較他們是在書房還是在臥室議事,只憂慮地問道:“朝廷之意,是不叫他們在草原放牧……”
是不叫他們逐水草而居,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