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5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布一筷,再伸手給宋大人夾一筷,輪流安排,也不知是周全還是緊張到自己都顧不得吃了。幸而宋大人就坐在他肩下,時時記得給他挾菜舀湯,還不至於讓這位僉都御史餓著。
姚侍郎看到他也不是那麼鎮定,心裡感到了一絲絲安慰。低頭吃一口米飯,也覺得香軟滑糯,又有點嚼頭,滿口新米的香氣,比在京裡吃的普通粳米彷彿好吃許多。
可惜他到漢中不是時候,若到夏秋收麥收稻的時節,只怕能看見滿田的祥瑞,那是什麼模樣?這漢中用的是天上電,吃的是祥瑞谷糧,還是人間之地麼!
甚至不只漢中,他往涼城傳信時,路過大同府都聽說有種得出兩歧之麥的了。若是宋知府稍加點撥,在涼城安置牧民一事還算得上什麼大事?只怕不建經濟園,光教他們種地也養得起這一部的人了。
姚郎中不禁看了宋時一眼,問道:“只怕朝廷大軍春暖後又要深入草原,不能周全此事,不知殿下有何安排,宋大人可有什麼主意?”
周王殿下剛看了他弟弟的信,知道二皇弟一心要為國征戰,安頓邊民之事,自己做兄長的,又負擔著鎮定九邊之責,少不得要擔待,便道:“也沒什麼主意。本王記著大同府是有煤礦的,上回巡至大同,還聽說他們也學著三皇弟和宋知府的舉措,建了個煉煤廠。或許可令人於涼城附近尋一尋有什麼礦,若都沒有,不如便叫他們的壯勞力到關內做工,老幼就在涼城少放些牛羊。”
說完又問宋時:“宋先生以為如何?”
宋先生以為……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吧,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他便問姚大人:“可曾見了那些牧民?他們帶著多少牲口?”
姚大人只記得多,卻是數不出來:“看著多,但牛馬都瘦,聽說是冬天大雪,草料不足,往回搬人時有許多凍斃的,往回行軍時也殺了些牛羊吃肉……”
慚愧,因為草原上養的牛不是耕牛,沒有不許宰殺的禁令,他們也跟著吃了不少。草原的羊肉又嫩又香,絕無羶氣,牛肉燉得軟爛入味,回憶起來都令人口舌生津。
姚大人吃著漢中的筵席,憶起草原的羊肉,對比之下更覺得涼城那回吃到的格外鮮美。
這羊肉雖不在名士“清饞”佳品的名單上,但姚大人也是位老饕,講起羊肉就如同品味佳文妙句,點評得字字精妙。說得周王都不禁心嚮往之,嘆了一聲:“果然是佳品,中原不見這等羊肉。”
不過如今朝廷的意思,是不打算劃給那些牧民草場,讓他們在草原上縱橫放牧,這羊肉再好,只怕也難得吃上了。
宋時見周王似乎有些想吃,又怕麻煩他人,不肯說個“要”字,不禁暗暗心疼——他從前當小領導時,員工讓他請客他都大方地掏錢請,如今這嫡親的妹夫想吃個草原羊肉還能不讓孩子吃上了?
吃!必須吃!
草原人民都內附了,還怕沒有小肥羊麼!草原上最好搞的產業不就是畜牧業和後續的深加工嗎?就是朝廷不給牧民劃草場散養牛羊,讓他們搞舍養也行啊!
正好楊大人找他要水泥預製板建房,就多運些過去,把牛羊圈也建起來。再配兩臺膨化機,讓牛羊吃乾草、鮮草外再搭些膨化的澱粉、蛋白質飼料,牛羊吃的營養均衡才容易長肉。
養出的牛就可賣到各地當耕牛,草原小肥羊先運來幾隻給周王解饞,他們小兩口冬天沒事也可以燉個羊肉、涮個鍋子,補補身體。剩下的就留著剃羊毛、擠羊奶、賣羊肉:剃下的羊毛就地建廠紡紗,然後或捻線、或做氈片、地毯;再開個食品廠,專門加工各種奶製品,也先供給他們周王和漢中官府……
對了,還能做成罐頭,供給齊王軍裡當軍糧。
他這想法也不全是私心,反倒可算是兩便之策:雖然舍養牛羊比散養更累,用的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