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3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收上來,再能清清前幾年的積欠,這樣的考績到了京中得多麼亮眼?
不是他吹噓,他爹在南方做縣令時,他就曾靠著指導百姓精耕細作,一季稻的平均收成提高到了兩石七鬥有餘,比往年高了近三分之一,最高的竟有三石二斗。
當年的夏稅秋糧就一分沒打折扣地收上來了!
武平縣處在武夷山腳下,山高地薄,並非潮汕那等水土豐饒,能一年兩熟,輕易收到五七石稻穀的好地方。但經他們官民一心經營土地,輪作、間作、套作齊上,一年間收的各色糧食也不比那些上縣的少。
別說五七石,就是一年三石糧這個數字就夠聽得朱縣令一陣陣眩暈了。
漢中這樣的好地方,一年兩熟的好旱田,收成也不過二石。若他這裡也能有一年三石的收成,他還愁什麼?到了收夏稅秋糧的時候,又何必總為那繳不上來的莊戶苦求府裡寬限,還要叫衙役一趟一趟往鄉里追比?
地方官最要緊的政績還是錢穀、丁口,然後才是刑獄,教化……
說明白一點,別的都是錦上添花,做好了容易升官的,但錢糧卻是他們做父母官的命脈。任期內若催收不齊該交的錢糧,可不只是升不升官的問題,嚴重的是能要命的!
他心中激盪,當下起身朝著宋時深深一拜:“宋大人教我!”
宋大人上前一步,扶他起身,拍拍了的肩膀,語重心長地說:“此事亦非本府一人可做成,正要南鄭縣上下全力配合。”
他在容縣、武平雖然有成熟的方案,可到漢中這邊之後土壤、光照、積溫、降雨條件不同,還得按本地條件和糧食品種重新實驗。
他打算出一套問卷,由下面州縣衙門安排人調查各地氣候、降水、地形、土壤、耕種習慣、良種、畜牧、物產……以及稻麥、蔬果、牲畜易染的病害。這些都要各縣裡派人下鄉調查,交問卷時,還要附上種子、成株、果實、不同地區土壤,供他們分析研究改良之法。
而南鄭縣在府治附郭,他這位知府可以親自下田實驗,所以要額外對朱縣令要求高些,要他尋出上中下三等實驗田、對照田做對比,還得要有經驗的老農耕植。
這實驗田也不能只挑一處,而要依地型、土壤型別,開發多處比較典型的實驗田。
南鄭縣內有山地、河漫灘平原、低階地平原等不同地形,土壤構成和厚度也不相同。每種土地適合哪些作物套作、間作、輪作,需要怎樣的化肥配比,怎樣防治病蟲害等等,都需要透過實驗研究解決。
雖然朱大人事務繁忙,但事關農業這個命脈產業,大家再忙也要扛住。
朱縣令如今眼中只盯著三石糧,哪裡還管得了忙累不忙累,起身慷慨答道:“大人放心,今日下官回去便叫人檢視治下農戶耕種情況!”
宋時輕輕頷首,溫聲鼓勵了幾句,終於肯放這位愛將出門。
下午開了總結會,把該支的善款撥給南鄭縣,自己留在二堂里加了會兒班,回憶著在福建時調查不同地區農業生產情況,總結出一條條問題。
從前他都是親自下鄉實地考查,好久沒出調查問卷了,居然還有點懷念。
宋時對著紙上一條條似乎猶帶著現代調查問卷影子的問題,回憶起前世設計問卷的樣子,不禁有些感慨。
那時候網上到處是旅遊行業的問卷模版,不要錢就能下載,複製貼上一下,列印出來就能用。而今下載一篇教做調查問卷的文獻至少五毛,做問卷時還得靠手寫、油印……
他正對著稿紙憶往昔崢嶸歲月,外頭房門忽然極輕地響了一下,一點輕微的腳步聲、走動間衣袂揚起的便帶進房裡。
他被這聲音驚動,驀地抬頭,才意識到天色已經有些暗了。
正四月中天氣,白天已經相當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