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6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人邊學邊做,掌握高效辦工方法的。從今天起,每天早晚點卯後、散衙前,各開半個時辰的工作安排會議和當天工作總結會議。他在時有他主持,他要下鄉考察或是放告的日子就交同知趙大人主持,非有必須在府衙外辦的要事不能輕易取消。

事事都提前有安排、有對策,哪怕他也如嚴大人一般中途改調往別處,也不會耽擱府中事務,留下他這幾天查出的那些紕漏了。

如何?

宋大人笑吟吟地詢問諸位同僚的意見,眾人卻還能說得出什麼?

趙同知與苑通判、程經歷都知機起身地應道:“宋大人所言極是,我等也願追附大人驥尾,將漢中府整治一新。”

宋知府十分滿意他們的態度,叫他們依著自家習慣回去慢慢寫。五日內交上來就行,也不可急於交差,耽擱了本職工作。

這幾天暫不開全體例會,有什麼事他單獨找管事的官吏開會,給大家一個適應期。

太好了!

本府素來沒有開會的習慣,別處任上也都沒有,至多是府尊大人叫幾個人進去商議某事,還從沒有這樣管頭管腳的。以後的“例會”恐怕就要成例,再逃不脫,眼下能放鬆幾天也是好的。

眾人悄悄鬆了口氣,起身辭別宋大人。

宋時目送他們出門,又將禮房書辦招來,拿出自己新寫的堂規——也就拿他在福建時定的堂規式改了改,加上早晚例會這條規矩,吩咐道:“抄幾份送至各廳、各房存放,拿榜紙抄一份帖在牆上。每天早上挑一名書吏輪值,集府中在班衙差到堂規前,替他們念一遍,督促眾人依本府的規章而行。”

幾位上官開例會,下頭文書、衙差不用開,也得知道他這新知府的規矩。知道了他的規矩再犯錯的,就別怪他從重糾罰了。

那名書吏深深點頭,捧著堂規回到禮房,交待了新堂規之事,與房裡同僚一道抄寫,抄好的便先送往幾位大人手中。

趙同知口中發苦,偷偷拉出兩位同僚,趁大人正在衙中批覆公文,三人偷偷交流了一番:這位宋府尊外表看著像個不染世俗的山中高士似的,管起事來怎麼這樣嚴?

難不成這是翰林院的規矩,他從京裡學來,就拿到了這小小的漢中府衙?

苑通判嘖嘖嘆道:“何時聽說過翰林院規矩嚴的?翰林不都是名士才子,不沾俗務,成日做詩會、文會,在院中養望的麼?”

這隻怕是宋三元自家的規矩嚴。

不信看看桓御史到本地這些日子,不也成日關在府裡辦差,只偶爾隨周王巡視本府幾處衛所屯堡麼?他也是二甲前十名的進士,曾在講學大會上揚名福建的人物,若非家裡管的嚴,豈能不愛與前輩們喝酒、遊江、講學、賦詩?

必定是宋大人馴夫有方!

趙同知年長几歲,資歷更深,深沉地搖頭:“這也未必。二位賢弟想想,桓大人是御史出身,都察院是什麼地方?是規勸天子、糾察百官風紀之所,定然比才子匯聚的翰林院規矩嚴整。我看是桓大人家法森嚴,管得宋大人自然成習慣了。”

早晚請安報備,豈不是做丈夫的本份?若不然怎麼是宋大人晚上散了衙去尋桓大人,不是桓大人上門來服侍宋大人呢?

這兩位大人同氣相合,懼內懼得光明正大,只一位程通判不大懼內,說了句公道話:“或許宋大人這般行事不是家裡定的規矩,就只為了將漢中治得更好,叫周王看在眼裡呢?”

兩位上官憐憫地睨了他一眼,彷彿在可憐他不懂閨房之樂。

趙大人親自給他解釋道:“宋大人家中就是有萬般規矩,如今出京在外,父母都不在堂,豈有不想鬆快鬆快的?何必定要按時點卯、散衙?必定是桓大人管得嚴,定要他在周王面前給自己掙個面子,他才定出這些規矩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其它小說相關閱讀More+

穿成路人O後,和反派HE了

奶兔泡泡

駙馬要上天

絕歌

奪嫡不如養妹

牧荑黃黃

幸運合夥人

荷風吹

不重樣美食店

肥鵝撲火

穿成狗血文的早逝白月光

濯雪一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