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3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收到哪裡?坐船時還好說, 若是進京時叫人舉著, 隊伍前頭先擺這麼一長列羅傘……”
別人路上舉一把萬民傘, 人家看了都知道是有清官出行。眼前那些耆老手中的傘多得一眼看不清數目,少說也得有十來把,就是他與王妃、兩位舅兄擺起全副儀仗, 把儀仗裡的羅傘都換成萬民傘也撐不過來啊。
他眼前浮現出車駕前列著兩排儀衛,手中各舉一副粘滿花花綠綠綢布條兒的萬民傘的模樣,忍不住笑出聲,惹得同車的王妃疑惑地看過來。
他忍著笑解釋了一句:“漢中有今日盛況,咱們一家人都是出了力的。雖說我收不得萬民傘,但見漢中父老們這般眷戀咱們也自高興。”
也不知這些父老、百姓裡夾了多少記者,明天印出報紙,會不會把那片萬民傘原原本本地畫出來。
值得慶幸的是今日他們府上的儀衛和侍衛都披甲戴盔,把那些扔水果、簪環、巾帕的都攔在外頭了。不然叫他們一路扔下來,二位舅兄那肉長的身子怎麼禁得住?只怕明天全府報紙頭條都得是“漢中百姓爭送周王離府,桓宋二公誤遭環佩擲傷”。
……那還是“王駕將行,百姓臨江相送;太守恩重,萬民題傘寄情”好聽些。
周王先前不曾想,這時候想起外頭不知潛伏著多少記者、作家,忙收斂了笑容,低調地坐在車裡,生怕自己不小心弄出可能占上報紙頭條的動靜。
幸而宋時這個離任知府挺身而出,好言告慰送行的官、生、百姓,接下了眾耆老送上的萬民傘,將道上送行人的目光都吸到了自己身上。
這是真正的萬民傘。
傘緣下墜著層層疊疊寫著人名的字條,幾乎垂落到胸前。其上的字跡有好有壞,名字有雅有俗,竟不是本地富戶和書生們寫來湊數的,而真真切切是這府裡數萬男女老幼各各親筆寫成。
他這些年搞強制掃盲班,今日就到了驗收成果的時刻。
雖然許多人的字跡歪歪扭扭,有些運筆運得不好,字糊成一團,幾難辨認,可他們定然是識了字,會寫、敢提筆寫下名字的。
按著這紙條上的人名算算識字率,他們漢中超過其他州府何止數倍,也足以讓他這個離任知府驕傲了。
他雖然不注重萬民傘這種形式,卻很滿意其上透露出的教育工作成果。
再看看夾道送行的這些人,論人數、氣氛幾乎能比得上大明星做活動的場外應援,足見百姓們生活水平提高,漢中府的交通建設做得到位。還有河岸邊修得結實的堤壩,看似平凡卻連年分擔洪峰的洩洪渠,河上叫賣著不知真假的“三元系列”特產的船婦……
他平常吐槽盜版三元吐槽的歡,臨別之際也忍不住招手叫船孃來,買了些三元牌的特產膨化食品、涼糕、糖水罐頭,回到艙中便和桓凌一起就著小吃數萬民傘上的人數。
周王和王妃等人在前頭的大船上,褚長史和司馬長史跟他們同船跟在後頭,也湊到房裡看新鮮萬民傘。他們兩人看得眼饞,東西都顧不得吃,摸著那一條條字跡千差萬別的綢帶說:“來日我們若能外放做一任知府,臨行時也有這麼多父老真心給我們送萬民傘就好了。”
不用一送送十幾把,就照這個綢帶的數目送上一把,他們就此生無憾了。
唉,以前周王是親王,甚至可能是藩王,王府屬官還能讓他們這些三甲進士充任。以後……大家雖然不說,卻都預設了他要當太子,能任他身邊屬官的詹士、少詹士卻都要翰林出身。
他們兩人做了成太子屬官,以後也不想留在京裡被人挑來揀去,倒不如放個外任。憑他們這些年看的、學的東西,再去漢中經濟學院選幾個早就看中的好學生,還怕將來治理不好一個府州麼?
他們也不敢比宋三元,只要能在本地留個德政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