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色龍章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1節,穿到古代當名士,五色龍章,官小說),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曾?雖然一向有這個說法,卻不曾見他兩家辦喜事吧?”
兩個翰林成親,總該請師長赴喜宴吧?可他也不曾聽說過兩位閣老吃過桓、宋二人的喜酒啊。
張次輔搖頭道:“雖不曾請我們,可宋家父子應當都認了這樁婚事的,聽說兩家譜諜都改了,年節時還要相互走動。依我之見,恐怕是當初桓兄一家出京的時候,他們小兩口兒為安祖父的心,就急趕著辦了,所以事事簡單。”
且這世間也不曾有兩個男子成親的,或許兩家人當時怕羞,不敢聲張。後頭見他們兩人互相扶持著過得越好,不曾為這樁婚事壞了前程,也就放開胸懷肯對人言了吧。
說起來,宋時他二哥做了中書侍郎,就在廊下辦公,可要叫他過來做證?
叫叫叫!
李閣老懷著最後一絲希望見了宋昀,然後便從他口中聽到了比他預想中更難以接受的訊息:“桓老大人出京後他們便成了親,上了宋家,咳,兩家都上了族譜。舍弟與桓大人又都是男子,也不必提誰嫁誰娶了。”
宋二哥這些年在家裡把桓凌當弟妹,當著閣老的面,還是要給這位四品僉都御史留面子,不直說他是宋家的兒媳。
就這麼一大方,卻令李閣老眼中的光芒又泯滅了幾分。
待他下去之後,李閣老便認命地說:“且不提別的了,要緊的是如何賜封……一個男子總不能封誥命吧?自古也不曾有太子妃孃家嫂子封爵的……若是桓凌下嫁倒好算些,太子妃姊妹的夫婿便不必封賞……不對,男子又不能按外嫁女身份算……”
三位閣老計議良久,給桓凌加的爵號倒擬了好幾個,仍沒想出宋時該怎麼封,只得在轉天呈進爵號時將這問題一同推給聖上。
可加散階、可升職、可封爵,端看聖意了。
他們三人丟開包袱,專心籌備周王還京、冊封太子一事,新泰帝開啟這封未加批註的奏摺,卻也陷入了他們昨日的煩惱中。
這兩人……怎麼成親這麼早!
若他們此時還未成親,等幾年後宋時任滿還朝,賜他們一場熱熱鬧鬧的婚宴,不就把這封誥的事糊弄過去了麼?
天子胸膛中深深地壓出一息長嘆,先在內閣擬出的爵號中用硃筆重重圈了“永寧侯”三字,又對著那本奏章斟酌良久,終於落墨:宋時不加封爵,不加散階,只平遷詹事府少詹士……
從前不曾有過男子隨夫或隨妻受封誥的例子,本朝亦不好開此先例,還是隻當沒有這樁婚事,依大臣調動的例子安排吧。
從前周王府上用的長史只是三甲進士,而今做了太子,東宮屬官便都要由翰林充任。宋時既是三元及第,翰林修撰出身,這幾年又都留在周王身邊輔佐,實際擔當了東宮屬官之職,如今便正式給他這個名分。
——連他出京前的翰林身份也給他恢復了,叫他兼任翰林侍講學士,早晚入宮給太子講理學。
聖上既有裁斷,內閣動作起來便快了。先著翰林侍讀學士擬了桓凌的加封詔書,再擬迎周王進京的、調宋時平遷還京的……
禮部便忙著安排給桓凌賜爵之事,準備迎接周王還京的儀仗和車駕。魏王如今正在禮部領差使,聽見呂閣老吩咐儀制、祠祭兩司準備東西,便問了一聲是為誰準備的。
呂閣老雖在內閣裡盡情為立儲之事高興,但這樣大事斷無輕易洩露的,便只敷衍道:“聖上恩旨,因桓凌招降土默特諸部有功,特加封爵。不久旨意下來,殿下也就知道了。”
三皇子怎麼想也覺得他一個文官不該這麼輕易封爵,有意打聽一下內情。還不等他幕中傳來什麼訊息,便聞聖旨詔告滿朝:因西北頻傳捷報,周王籌備、運轉糧草軍械、穩定西北諸省局事有功,聖上體諒周王久居邊關苦寒之地,要派人迎周王還朝。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